通山
ad
历史沿革与区域演变历史沿革 古籍载,通山地域在战国时为楚地,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下雉县,三国属吴之武昌郡阳新县,隋改阳新为永兴,唐属鄂州永兴县。
北宋乾德二年(964),南唐(遵北宋年号)始置通山县,以通羊、青山二镇各取一字命名,隶鄂州。开宝八年(975)属江南道。太平兴国元年(976)属荆湖北路永兴军,太平兴国二年属江南西道兴国军,太平兴国三年降为羊山镇,不久复为县。崇宁元年(1102)属江西路兴国军,南宋绍兴四年(1134)再次降为镇,翌年复县。元至元十七年(1280)属江淮行省蕲黄道,至元十九年属江西道,至元三十年(1293)属湖广省兴国路。明洪武元年(1368)属兴国府,洪武九年(1376)属武昌府兴国州。清康熙三年(1664)属武昌府。
民国期间,本县始终属湖北省辖。元年(1912)属第一区,3年(1914)属江汉道,16年(1927)直属湖北省辖。1930年建苏埃政府时,属湘鄂赣省鄂东南苏区辖。21年(1932),国民县府属第二行政督察区,25年(1936)改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解放后,1949年5月属大冶专署。1952年6月属孝感专区。1958年11月与崇阳、通城合并为崇阳县,1959年3月恢复通山县。1959年11月属武汉市,1962年5月复属孝感专区。1965年6月属咸宁地区。
区域演变 自宋建县至清,县域未发生大的变化。1929年东南革命根据地形成,经大冶中心县委决议,阳新所属梅田、黄沙、大畈、慈口等地划归通山县辖。这一时期,苏维埃县府与国民县府并存,国民县府的辖域只限于楠林、城关、厦铺一线数点。1933年后,革命趋向低潮,苏区渐转向边缘山区,国民党政区扩展,梅田、黄沙、大畈、慈口等地仍归旧新县辖。1934年5月,湖北省政府决定将阳新县的黄沙、九折、慈口、大畈、燕厦与通山到的富有、横石潭大桥背等地,划为“大畈特别区”,直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辖。1935年6月撤销特别区,各地复归原县辖。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年,日军在占领区建伪政权;伪省府将阳新县大畈区划归通山县辖。抗日战争胜利后,阳新、通山两县参政机关争议纷起,经省决议,大畈区仍归阳新县辖。
建国后,1950年3月大冶行署析出阳新县燕厦、大畈、黄沙等地划入通山。1954年南林区高桥乡的黄泥档、三界宕、张家、孙家、花红等村及雨山乡的廖家山村划归崇阳县。1955年3月,阳新县八区白果乡陈村划归通山县。1971年,通山县杉木、太平、东源等地划归阳新县。
资源优势
通山县有以大理石、石英石、石灰石、玄武石为龙头的建筑业资源,有以风电、水电、核电、蓄能电为主的能源业资源,有以九宫山、富水河、隐水洞、太阳溪、古民居为主的旅游业资源,有以商品羊、“两鱼一虾”为重点的畜牧、水产业资源,有以低碳硅铁、活性石灰为主的冶金业资源。
通山境内矿产资源有40余种,已探明中、小矿床14处、矿点95处,矿化点15处。煤矿有石煤、烟煤、无烟煤和沥青煤4种,总储量约1534.7万吨;金属矿资源以钢、钨、锑为主。钢矿总储量约5000万吨,钨矿储量约2.8万吨,锑矿总储量2.2万吨;非金属矿产资源以大理石、白云石等居多。大理石总储量约7000万立方米,白云石总储量约18亿吨,石灰石总储量约20亿吨,巨晶方解石D级储量450万立方米,石英石(硅石)总储量2050万吨,远岭土(耐火粘土)储量500万吨,建筑花岗石总储量5000万立方米。
通山又是一个资源大县。林特资源方面,人均林地和人平木材蓄积量均比全省高1倍以上,楠竹面积40万亩,居全省之首。旅游资源方面,有国家级风景区名胜九宫山,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闯王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省级地质公园隐水洞,太阳山也已经和河北环渤海经济集团签订开发协议,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石古民居等,自然人文景观星罗棋布。电力资源贮量巨大,其中水电贮量11万千瓦,可供可发的有7.5万千瓦,风电资源仅九宫山装机容量达15.7万千瓦,目前,九宫山风电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建成全国最大的高山风力发电站,核电站已经落户通山大畈,蓄能电厚积待发。
地理位置与基本概况
通山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地处东径114º14´—114º58´,北纬29º51´。以治所通羊镇为中心,西北距咸宁市所在温泉37公里,北距武汉市124公里,东北向径直32公里至石栏桥界的新县,东南向径直41公里至太平山主峰界江西省武宁县,南向径直28.5公里至老崖尖界武宁县,南偏西向径直35公里至老虎头主峰界江西省修水县,西向径直21公里至冷铺崇阳县。县城最大横距71公里,最大纵距60公里。总面积3680平方公里,折合402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1.44% 。
通山县国土面积2680平方公里。辖8镇4乡1区(九宫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及国营林、茶、农、果、渔、畜牧场21个。184个行政村,15个社区(居委会),178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1.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62万人)耕地面积26.6万亩,是一个集老、库、山、穷于一体的山区县。2004年,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26亿元。全年农业总产值3.34亿元。全年完成财政收入7936万元,财政支出1.78亿元。年末全县金融部门存款余10.76亿元。全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604元。全县参加养老保险、单项369家,医疗保险175家,享受城镇居民低保待遇的达8752人。
人口
“十一五”期间,该县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目标是:符合政策生育率稳定在95%以上,生育水平稳定在更替水平以下,到2010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 44.25万人以内;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出生缺陷率降至5‰以下;出生婴儿性别比趋向正常;逐步扩大避孕节育“知情选择”范围,综合避孕率和避孕有效率分别达到85%和90%以上,育龄妇女享有生殖保健优质服务,初步形成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建立调控有力、管理有效、制度完善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保障体系和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工作机制;80%以上地方基本实现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
经济体系
近年来,通山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民营富县、科教兴县的“四大战略”,加快山水、矿产、旅游“三大开发;坚持以改革开放总揽全局,以招商引资促进发展,以结构调整增产增收,以改善环境提供保证,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工作,努力打造“活力通山”、“开放通山”、“特色通山”、“信用通山”和“文明通山”。
具有通山特色的经济体系逐步显现。在工业上,形成以低碳硅铁、活性石灰、镁粉为主的冶金业;以大理石、玄武石、水泥为主的建材业;以小数点小水电为主的能源业。在农业上,形成了山区竹木畜牧、丘陵茶叶油菜、库区水果水产、城效蔬菜苗木大产业带和金信作业公司、颚南酿造厂等一批产业化龙头。在旅游业上,形成了“游山——玩水——探洞——观古民居”的旅游格局。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5:32.2。
通山县情
通山,山清水秀,通山的精魂在山,通山的灵性在水,通山山水摄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便繁衍了42万勤劳智慧的通山人民,孕育了通山悠久的历史和现代文明。
通山是一片文化的土地。据考古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刀耕火种。墩头山出土的石斧、石刀,郭家岭出土的甬钟,磨盘山出土的铜剑等,都是通山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通山还有独具地方特色的汉戏、采茶戏、山鼓、民歌或民间故事传说,它们在民间艺苑摇曳生姿,顾盼流芳,被后人视为民间艺术奇葩。青山绿水给了通山人以灵气,心灵手巧的通山人还创造出许多名特优产品,如绣花鞋垫、杨芳酱油、大畈麻饼、横石豆腐、通山粑坨、九宫云雾茶、燕厦火烤鱼、黄沙苦荞酒等。独特的乡土风味,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地方品牌广受外地客商青睐,也让远方游子时时勾超导我尽的乡思。
通山是一片奉献的土地。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仁人志士以信念为笔,用鲜血作墨,书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通山先后建立过7块苏区、8个县级以上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全县十万来人参加革命斗争,2.7万人献出宝贵生命,特别是成子英、陈钟、夏桂花、叶金波等通山人民的优秀儿女,利用无畏的革命精神与气冲斗牛的英雄气概,书写了一个个大写的“人”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通山人民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小我成全大局,个人服从国家,献出肥田沃土及美丽的家园,建成富水水库。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终于用苦涩的汗水浇绿了满山的希望,用勤劳的双手摘取了生活的甘果。
通山是一片美丽的土地。这里山川秀美,风景旖旎,东有道教名山太平山,南有华中胜景九宫山,西有百洞之山大城山,北有森林公园大幕山,中有“水土乐园”富水湖及“地下长廊”隐水洞,可谓一步一景,景景别致。目前已拿到两块国家级牌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宫山)、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闯王陵),另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国家地质公园(隐水洞)正在评审中。
通山是一片希望的土地。近年来,通山紧紧围绕建设小康型生态旅游大县这一目标,九宫山旅游为依托,开发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经济计划,农业形成了“四个产业带”,工业形成了以“四石”、“四”为主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初步形成了“游山、玩水、探洞、观古居民”的生态旅游格局,基础设施上连接东西南北的阿深、宁樟高速公路即将贯穿该县。目前全县上下心齐气顺劲足,人心思干,人心思进,发展势头非常好,九宫山风电、冶金工业园、石材工业园、小水电梯级开发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经过3至5年的努力,通山有望形成冶金、建材、能源三个销售过10亿元的支柱产业。来自www.118cha.com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