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区
ad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
集美区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居闽南金三角中心地段,是厦门市6个行政区之一,西北与漳州长泰县交界,东北与同安区接壤,西南与海沧区毗邻,东南由厦门大桥及高集海堤连接厦门岛,是进出厦门经济特区的重要门户,区位优势独特。辖区总面积276平方公里,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河流、水渠、水库点缀其间,海岸线长约60公里。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集美森林、渔业、水果等资源丰富,有红树林、中华白海豚、文昌鱼、中国鲎等国家级珍稀保护动(植)物。
集美原先属于同安县的一个小村庄,地处东溪至石浔入海处,其海湾称浔江,浔江西岸延续到这个村庄已是末尾,村庄因此得名浔尾,后雅化成集美。目前,集美区下辖2镇4街,即灌口镇、后溪镇、集美街道、杏林街道、侨英街道、杏滨街道,共22个行政村、32个社区。全区常住人口19.7万人、流动人口21.2万人。
集美区是著名的侨乡和风景旅游区,旅居海外的侨胞有六万多人。这里环境恬静幽雅,风光旖旎,陈嘉庚先生故居、鳌园归来园、李林园、龙舟池、鳄鱼园、万宝山观光果园、学村建筑群等都是独具闽南风韵的人文景观,年旅游人数近百万人次。
集美是厦门市的文教区,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村已有90年的历史,享誉海内外,拥有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完备的教育设施。学村内现有集美大学(下设15个学院,34个专业,涉及8个学科门类)和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等知名高等院校,使集美区成为高素质人才集中的地方。
集美历史文化积淀极为丰富,拥有文化中心、影剧院、体育馆、图书馆、文化广场等良好的文化设施。“学在村中,村在学中”和独具的侨乡文化特色,为投资区的软环境披上了全新霓裳,提升了集美的文化品位和对外影响力,是福建省文化先进区、一级达标文明城区和厦门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区。
集美区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居闽南金三角中心地段,是厦门市6个行政区之一,西北与漳州长泰县交界,东北与同安区接壤,西南与海沧区毗邻,东南由厦门大桥及高集海堤连接厦门岛,是进出厦门经济特区的重要门户,区位优势独特。辖区总面积276平方公里,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河流、水渠、水库点缀其间,海岸线长约60公里。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集美森林、渔业、水果等资源丰富,有红树林、中华白海豚、文昌鱼、中国鲎等国家级珍稀保护动(植)物。
集美原先属于同安县的一个小村庄,地处东溪至石浔入海处,其海湾称浔江,浔江西岸延续到这个村庄已是末尾,村庄因此得名浔尾,后雅化成集美。目前,集美区下辖2镇4街,即灌口镇、后溪镇、集美街道、杏林街道、侨英街道、杏滨街道,共22个行政村、32个社区。全区常住人口386487人。
集美区是著名的侨乡和风景旅游区,旅居海外的侨胞有六万多人。这里环境恬静幽雅,风光旖旎,陈嘉庚先生故居、鳌园归来园、李林园、龙舟池、鳄鱼园、万宝山观光果园、学村建筑群等都是独具闽南风韵的人文景观,年旅游人数近百万人次。
集美是厦门市的文教区,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村已有90年的历史,享誉海内外,拥有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完备的教育设施。学村内现有集美大学(下设15个学院,34个专业,涉及8个学科门类)和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等知名高等院校,使集美区成为高素质人才集中的地方。
集美历史文化积淀极为丰富,拥有文化中心、影剧院、体育馆、图书馆、文化广场等良好的文化设施。“学在村中,村在学中”和独具的侨乡文化特色,为投资区的软环境披上了全新霓裳,提升了集美的文化品位和对外影响力,是福建省文化先进区、一级达标文明城区和厦门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区。
集美区内有杏林、集美两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分别于1989年5月和199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享受厦门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2003年行政区划调整时两个台商投资区予以保留。在台商投资区10多年开发建设中,集美区人民抓住机遇,以“开明、守信、竞争、开拓、奉献”的特区精神,取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成功开发了集美北部工业区、杏北工业区、灌南工业区、中亚工业城、杏南工业区等。2007年上半年,集美区累计招商引资总额44.8亿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资1.99亿美元,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06.53亿元。集美区实现了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封闭型经济向以工业为主的开放型经济转变的历史性跨越,基本形成了外向型经济格局,成为海峡西岸一块充满商机、充满成功机遇的投资热土,成为厦门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
如今,集美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立足厦门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整体格局,加快实施城市发展战略,努力构筑工业区、文教区、新城区三大发展平台,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建设以电子机械为主的环保型的高新产业区,大力培育发展文化、教育、旅游产业,加快集美—杏林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设施建设,构筑新城区发展格局,使集美成为环东海域及杏林湾的一个亮丽城区。
集美区内有杏林、集美两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分别于1989年5月和199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享受厦门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2003年行政区划调整时两个台商投资区予以保留。在台商投资区10多年开发建设中,集美区人民抓住机遇,以“开明、守信、竞争、开拓、奉献”的特区精神,取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成功开发了集美北部工业区、杏北工业区、灌南工业区、中亚工业城、杏南工业区等。至2004年,集美区累计引进外资项目737个,合同利用外资36.8亿美元,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121.7亿元。集美区实现了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封闭型经济向以工业为主的开放型经济转变的历史性跨越,基本形成了外向型经济格局,成为海峡西岸一块充满商机、充满成功机遇的投资热土,成为厦门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
如今,集美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立足厦门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整体格局,加快实施城市发展战略,努力构筑工业区、文教区、新城区三大发展平台,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建设以电子机械为主的环保型的高新产业区,大力培育发展文化、教育、旅游产业,加快集美—杏林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设施建设,构筑新城区发展格局,使集美成为环东海域及杏林湾的一个亮丽城区。
2004年,集美区辖2镇4街,即灌口镇、后溪镇、集美街道、杏林街道、侨英街道、杏滨街道,共30个行政村、22个社区。全区常住人口177491人,流动人口147766人。
集美街道 面积3.6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6万人、流动人口0.7万人。辖5个社区:岑东、岑西、浔江、盛光、银亭。
侨英街道 面积18.4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35万人。辖6个社区:浒井、孙厝、凤林美、叶厝、兑山、东安。
杏林街道 面积24.7平方千米,户籍人口4万人、流动人口1.8万人。辖3个社区:纺织、曾营、宁宝;4个村委会:西亭、杏林、内林、高浦。
杏滨街道 面积21.6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47万人。辖3个社区:杏堤、日东、三秀;4个村委会:马銮、西滨、前场、锦园。
灌口镇 面积70.2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7万人、流动人口2.9万人。辖5个社区:灌口第二、灌口第一、上头亭、铁山、黄庄;12个村委会: 坑内、深青、田头、上塘、双岭、李林、东辉、顶许、三社、井城、陈井、浦林。
后溪镇 面积44.1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43万人。辖12个村委会(另有资料说是10个村委会):新村、前进、溪西、后溪、仑上、崎沟、东宅、后?、岩内、英村、黄地、许庄。
2008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18.3亿元,增长22.2%;工业总产值551亿元,增长2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3.4亿元,增长80.5%;合同利用外资5.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7亿美元,分别增长106.5%和162.4%;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33.5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21.6亿元,增长38.1%,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7.8亿元,增长4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6820元和8150元,增长13.8%和11.1%。
重点项目。全年实施重点建设项目63个(含市重点项目33个),开工建设51个,完成投资64.2亿元。福厦、龙厦、厦深高速铁路建设顺利推进,集美大桥、杏林大桥和海翔大道加快建设,杏林大道、杏林北外环路、海凤路和英环路建成通车。汽车城二期和后溪工业组团开发建设稳步推进,台资企业增资扩产园后溪组团29.73公顷用地基本完成征地拆迁;金龙轻客、金龙车身等一批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厦门软件学院建成投入使用。华侨大学二期、厦门理工学院二期、武汉理工大学(厦门学院)、华夏职业技术学院、集美大学(新校区)建设进展良好,后勤服务中心一期陆续建成交付使用,二期进入征地拆迁阶段。
产业结构。工业经济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一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5.8%;新获中国名牌工业产品4件、福建名牌工业产品8件,省、市著名商标12件;厦门市首批20家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应用示范企业集美区有6家;机械电子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全区在建107家工业招商项目,机械电子类占57.1%,其中65家投产或试生产、42家投建。完成全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动工建设宏谦储存物流中心和北海湾等3个星级酒店,建成灌口生态美食广场,引进苏宁、国美等电器大企业,成功举办首届金秋旅游购物节。“9·8”投洽会上与香港、上海2场集美投资环境推介会成效明显,共有43个项目签约,新引进三产项目21个,投资总额达103亿元。
城市建设。完成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规划方案,基本建成悦美—筼筜、大学康城及杏北新城锦园居住区(一期)等现代住宅小区,集美滨水小区全面动工,永祥新城等18个安置小区进展顺利,许庄、宝华花园2个安置房竣工并交付使用。投资近3000万元绿化城区道路和改造公园景观,新增绿地12万平方米,营造生态风景林138.4公顷。投入1000多万元增加运力、优化线路,公交车由33辆增至84辆,区内公交线路由6条增至14条;新建农村客运站点11个,首批出租车投入运营。清理废品收购站(场)351家。坚决打击非法占地违法建设,依法拆除违章建筑977起、占地面积41万平方米,新的违法建设得到进一步遏制。
社会事业。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民入股集体发展经济项目32个,总投资10.13亿元。完成前场、兑山等19个村(居)异地新建规划,编制灌口、后溪13个村庄建设整治规划。市、区财政投入资金2347.8万元,全面推进深青、上塘等4个市级试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市区财政投入资金2284万元,硬化和改造农村道路42.4千米。实施许庄移民造福工程,首批123户正式搬迁。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371人,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87.3%。启动农村社区试点建设,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全区用于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支出近20亿元,增长125%。教育“对县督导”工作以优异成绩通过市级评估,取得阶段性成果。实施中小学校31个项目的改扩建及配套设施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学率居全市首位。公共卫生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3元提高至30元,一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基层一线。保持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和省计生工作一类先进区称号。实施婚前保健、婚姻登记“一条龙”便民服务,有效提高婚检率。
构建和谐集美。安排近7000万元对综治、平安治安工作和政法部门“三基”建设的投入,被评为全省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建设先进区。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顺利通过全省首批平安区复核。重视未成年人安全事故防范,排查整改安全隐患91项。大力整治交通秩序,有序引导599辆营运“面的”全部退出市场;有力打击非法营运微型面包车761台次,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11.5万件。全面实行城镇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和低保家庭子女“两免一补”。投入800多万元用于农村合作医疗的配套,参保人数11.5万人,参保率达93.5%。投入1500多万元建设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公寓,启动区社会福利中心建设。来自118cha.com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