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原平

原平


ad


县情概况原平市地处山西北中部,位于东经112°17′~ 113°35′,北纬38°35′~ 39° 09′之间,东临五台,西靠宁武,南与忻州、定襄毗邻,北和代县、朔州接壤。西汉以来就是山西北部的一个重要县份,也是太原通向塞外的交通枢纽。境内京原、北同蒲铁路在市区交汇,朔黄铁路和京原、大运等公路穿境而过,大运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市、乡、村三级公路纵横交错、实现了乡乡通油路,交通条件极为便利。东西绵亘群山为历代之天然界域,阳武河、滹沱河畔是全市之开阔地带。东西相距62公里,南北长约58公里,总面积2571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约48万人。

历史沿革原平,自西汉置县以来,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隋大业二年(606),原平始称崞县一直到20世纪中叶,也渡过了1350多年春秋。1949年全国解放后,仍称崞县。1958年12月7日,经山西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改名为原平县。1959年12月,县级机关由崞县城迁至原平镇。1993年6月7日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称原平市(由忻州代管),是全省放权改革试验县(市)之一。

行政区划原平市现辖7镇11个乡三个办事处,520个自然村。7镇分别为:长梁沟镇、轩岗镇、崞阳镇、大牛店镇、苏龙口镇、阎庄镇、东社镇,11个乡分别为:段家堡乡、沿沟乡、西镇乡、王家庄乡、子干乡、中阳乡、南白乡、大林乡、解村乡、楼板寨乡、新原乡3个办事处为:北城办事处、南城办事处、轩矿办事处
原平市共有土地3840553.17亩。其中农用地2009911.54亩,含耕地1225783.6亩,林地380674.5亩,园地165918.03亩,牧草地30280.57亩,建设用地207254.57亩。

自然资源原平市矿产资源丰富,分布较广,素有“东山摇钱树,西山聚宝盆,中间米粮川”之称。“东山摇钱树”是指东社等东山地区乡镇,盛产水果,尤其以同川梨负盛名,曾为帝王贡品,在全国果品鉴定会上一举夺魁,现在年产水果达2万余吨,是山西省最大的水果产区之一和全国酥梨生产基地。“西山聚宝盆”是指轩岗等西山地区乡镇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煤、铝、铁、石灰岩、钾长石、硅石、铜矿、粘土等20种之多,其中煤、铁、铝、石灰石储量最多,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原平已探明的矿产中,煤:原平煤炭储量最大,现已探明保有储量11.2亿吨,含煤岩系展布面积400平方公里,煤层平均厚度19——20米,且埋藏浅,煤质高,多系气煤、肥煤、焦煤等上好的工业用煤,发热量在6500——7300大卡左右。铁:初步探明储量2.9亿吨,面积6平方公里,长达2900余米,矿体埋藏浅,出露良好,易采易选,矿体成份简单,矿点大都分布在铁路沿线和干线公路两侧,运输方便,开采条件优越。铝:铝土矿分布面积与煤田面积基本一致,主要分布在段家堡、官地、牛食尧、长梁沟、龙宫、神山堡等地,已探明储量1.25亿吨,矿体平均厚度3米,矿床面积100平方公里,出露良好,剥采比平均为1。矿石AI2O3含量65.44---79.58%,Fe2O3,含量1.52——2.23%,品位等级优良。石灰石:石灰石是原平最大的矿藏资源,遍布西北大地,估算储量为3019万吨,CaO含量一般在48%以上,最高达54%,矿体厚度236.8米,是理想的电石与水泥原料。此外,本市其它矿产资源还有白方岩、钾长石、硅石、磷矿、铜矿、水晶矿、金矿等以及花岗岩、大理岩、热水、云母、盐碱硝、萤石、石膏等矿化点,而且多数矿层比较稳定,开采条件较好,地理位置适当,便于开发利用。

“中间米粮川”是指西镇、大牛店、崞阳、新原、闫庄等平川乡镇,盛产粮食。

有玉米、高粮、小麦、水稻、谷子等,总产5亿斤左右。原平又是山西省玉米、高梁定点制种基地,全国最大的青椒制种生产基地,山西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基地。
经济发展
本市物产丰饶,品种齐全,名、优、特产品众多。农业以粮食作物为主,主要以玉米、高粱、谷子、小麦为大宗,次有水稻、糜、黍、莜麦、山药、红薯、豆类等。其中优质产品有:中阳、苏龙口、白石一带的小米、黄米,西山地区的莜麦等。经济作物有甜菜、油料、烟叶、药材、麻、棉花等。同川地区的梨果,是我国果品中的精晶,以味道浓香,颜色鲜黄、果肉肥厚、润肺解渴,著称于世,原平由此得名“梨果之乡”。
全市经济支柱产业以工业和农业为主体。工业:全市初步形成以化工、煤炭、机械、冶金、建材等五大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品以煤炭、化工、建材、机械、冶金产品为主,主要有煤、草酸、电石、水泥、风机、皮带输送机、锅炉、化肥、磷肥、生铁、糖等产品20余种,其中草酸产量已居世界“霸主”地位,有10余种工业产品获国家级、省级优质产品,产品除行销全国各地外,远销海内外。农业:以商品粮、制种、畜牧、经济林、蔬菜等五大基地建设为主体,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原平市认真破解科学发展命题,紧紧围绕“打造忻州第一、跻身全省十强,建设大而强富而美新原平”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跨越赶超、率先崛起”战略,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工作的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9.31亿元,比上年增长113.9%,净增4.96亿元,其它各项指标均实现大幅度增长。原平市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立足产业实际和比较优势,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围绕壮大骨干支柱产业,培育“煤电铝、煤焦化、煤焦冶”优势产业链,使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在原平生根开花。全市列入忻州市“双百千亿”项目12个,总投资达30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0.2亿元;储备“两区”开发项目92个,其中8大重点产业项目列入省“两区”规划,总投资达133.7亿元,现已有5个项目开工建设。 整个原平工业产业已经形成整体凸进之势,它的潜力将会变成魅力,它的产业已经变成效益或将会变成效益。该市在“十一五”规划中,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2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从目前财政走势来看,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去年,第四次党代会上,该市梁洁书记提出:“打造忻州第一,跻身全省十强,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原平”奋斗目标,在“十一五”期间也将会变成现实。现在原平市的目标是挑战中国百强。
旅游资源原平天然名胜、文物古迹遍布全境。现全市有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26处,其中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有阳武村朱氏牌楼、练家岗慧济寺、崞阳南桥等3处。比较著名的胜景有“天涯石鼓”、 “五峰叠翠”等,另外还有土圣寺、佛堂寺、楼烦寺、文庙等十余处文物古迹,还有刘少奇、朱德路居旧址,续范亭纪念堂等,原平的大营温泉是山西省六大温泉之一,热田面积22平方公里,热水层厚达158米,目前开发已初具规模,是人们旅游、游乐、疗养、避暑的好去处。境内有多处革命纪念地。较为闻名的有续范亭纪念堂,原平市烈士陵园,抗日烈士纪念碑,朱德、刘少奇路居旧址,下神头惨案旧址,峙峪惨案旧址,南神头惨案旧址等。

原平是革命老区。1926年5月30日,崞县中学学生会主席刘葆粹代表崞中学生赴太原参加山西省学生代表大会和纪念“五卅”运动一周年大会。与会期间,刘葆粹结识了中共太原地下党组织负责人之一——王赢,并经王赢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成立了崞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崞县中学支部,由刘葆粹任支部书记。1937年10月, 日军侵占崞县,崞县以太同公路为分界线分为东西两个地区,在八路军帮助下,崞县东西两个地区分别建立了中共崞县(西)委员会和中共崞县(东)委员会两个党组织。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了崞县抗日义勇军、河东抗日义勇军、五峰山抗日义勇军、崞县游击队、崞县武装工作队等抗日武装,配合驻扎在崞县境内的八路军和晋察冀、晋绥根据地一二O师358旅、359旅、716团等部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1946年7月,崞县解放,东西县委合并,成立了中共崞县委员会。1939年9月,成立中共崞县特别支部,并在崞县中学建立了党的外围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 “左翼作家联盟”、 “教职员联合会”,中共崞县特支利用这些组织发动成员以《抗日半月刊》、文艺刊物《小电灯》、《秋草》和文艺团体《新芽社》等为阵地,宣传马列主义,宣传抗日救国,启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青年学生寻求革命真理。本地文化
一、民间艺术原平凤秧歌凤秧歌又名过街秧歌,也有叫份秧歌的,是原平县独有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对凤秧歌的名称及其由来听到过几种说法:其一,是因所用道具而得名,表演时,男角头上所佩戴的甩圈草帽的顶端,缀有一个乒乓球大小的红绒球,颇似凤凰头上的红冠,故名。其二,是说凤秧歌由安徽凤阳传入。还有一种说法是:凤秧歌与其他地方的秧歌很不相同,是另外派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另一份的,所以称之为“份秧歌”。
  原平凤秧歌,是一种节日性的民间集体歌舞。在原平市只有北贾村一带才有,在山西省也是独一无二。它产生的时间相当久远,由于多种原因在流传过程中几经兴衰,濒临失传,建国后才重放艺术光彩。
  传说一:秦始皇走马修边时,有一家老少为躲避苦役,儿子装疯卖傻扮成疯公子模样,扬襟舞扇,癫出城外,野太医和全家老少追着儿子逃出城去。后人为了纪念这种足智多谋的行动,便产生了这种艺术形式。凤秧歌中的两个领头人,恰巧是“疯公子”和“野太医”。
  传说二:在北宋末年,梁山起义军为了搭救被官家捕捉的兄弟,扮成卖艺人模样,混入城内,劫了法场。后人为了纪念起义军这种英勇行为,便沿用了此种形式,产生了“凤秧歌”。
  传说三:北宋末年,为了抵御辽国的入侵,从中原各地征调士卒开赴边地。当时,地处雁门关里的北贾村驻有许多安徽凤阳县籍的将士,为表达思乡之情,常在营帐外演唱家乡的“凤阳花鼓”,群众争相学习,并与当地固有的民间艺术踩圈秧歌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凤秧歌”,历千载沧桑而流传至今。
  “凤秧歌”的前身可能是“凤阳花鼓”。在300年前由外地传入崞县。后与当地踩圈秧歌相结合,吸取了民歌小调丰富了演唱部分,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形式。 
  原平地处山西中部偏北,滹沱河上游,汉置原平县,隋改崞县,1958年复改原平。考虑其地理位置,在历史上是内地通往塞外的一条官道,北贾村又正处官道旁边,南来北往的人很有可能将他们的民间艺术带过来,后经当地艺人的不断发展演变而成。所以,根据民间传说和光绪年间史料记载的凤秧歌状况推测,凤秧歌可能产生于清初。
  原平凤秧歌的演出队伍少则十余人,多则几十人。早期凤秧歌的扮演者,都是男人,女角色也由男的化妆而成。后来,不少姑娘踊跃上场演唱,有男有女,更具风采。男角都是武士打扮,身挎腰鼓,头戴军盔,奇妙的是盔上盘绕着一个竹圈小帽,是一根长约八尺的富有弹性和韧劲的竹条,竹条顶端缀一束红缨,表演时可甩出收回,上下翻飞,伸缩自如,令人叫绝。女角都打扮成古代村姑模样,手拿小锣,边扭边行,舞姿优美轻盈。
  凤秧歌的表演有三种形式:踩街、踩圈、开轱辘。
  踩街,即在街道上穿行表演。男女排成几列队形,边扭边舞,交错向前。队伍前面由一个手击水镲者指挥,前面两个领头的分别化装成“疯公子”和“野太医”。后面的男角扬臂击鼓,头上甩圈;女角击打小锣,载歌载舞。音乐高亢悠扬,表演自然生动,队形灵活多变。
  踩圈,也叫小秧歌,是继踩街后的定场表演。领唱者为一对老夫妻,其余均为女角。演唱前有段纯舞蹈表演,按“四开头”、“长流水”等锣鼓点进行。之后,便由男主角手持花扇,将绕圈舞动的女角一个个逗引出来。被点到的女角与男角跳“扭麻花”、“掏八字”等舞蹈。然后全体围圈演唱,通常是男角领唱,女角合唱,尾声时男女大合唱。歌词大都自编自演,以颂人、描景、说事为主要内容。表演时的节奏也较前加快,幅度加大,男女对舞,演唱风趣幽默,富有乡土特色。
  开轱辘,也叫大秧歌,是以上秧歌演唱部分的延续,演出一个个小戏,剧目内容有人物性格,有故事情节,甚至有矛盾冲突,构成一出出民间小演唱,所以当地俗称“出儿秧歌”。秧歌的节目达40多个,其内容非常丰富,有反映农业生产劳动的,如《薅苗》、《打麦》、《秋收》;有表现年节习俗的,如《过大年》、《观灯》;有刻画自然风景的,如《四敖八景》、《朝霞峪赶会》、《崞县城赶十三》;有描写爱情、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的,如《二女告状》、《等新郎》、《怀胎》、《亲家相骂》等,形象地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农村生活图画。
  凤秧歌多于农历十四至十六在本村分“上院”、“踩街”、“撵旺火”三种形式进行表演。另外村庆、庙会、闹红火时,也常常会聚集一处,一连几天一围几个圈子进行秧歌表演。
  “凤秧歌”传统节目有80余个。绝大部分是反映农村生活和生产的。如“担货郎”“住娘家”“过大年”以及歌颂现代生活的“卖余粮”等。
  1955年著名民间艺人李二俊率队赴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演出的原平凤秧歌《过大年》,首次改变了男扮女装的传统形式,获得优秀奖,被专家誉为“真正反映劳动人民欢乐和美好愿望的民间艺术”。1991年9月在山西省举办的全国第二届民间艺术节期间,经过重新组织,精心排练的原平秧歌阵容可观,表演更为精彩,之后,又参加五台山国际旅游月开幕式演出和山西省建设小康示范县区展演及朔州市广场文化节活动;2005年无宵节参加忻州市街头文艺表演,荣获一等奖,不久又在中央电视台《魅力12》栏目中亮相。2006年四月,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又一次随着忻州文化走出山西,走进"星光大道"让全国乃至世界人们欣赏到了它的魅力.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更受人们喜爱。
  2008年2月原平凤秧歌扩展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类·秧歌”之中。

炕围画炕围画也叫墙围画,俗称“炕围子”,是山西民间一种地域特色鲜明的造型艺术,它融壁画、年画、建筑彩绘于一体,具有明显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炕围画在山西北部、中部、西部和东南部都有分布,其中以晋北的原平最为著名。 晋北农村家家户户都以火炕为床,冬季点火抵御寒冷。为防止墙土脱落弄脏被褥,人们很早就懂得以胶水调制白土沿炕边墙上涂盖“围子”,这就为炕围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据1985年出土的原平镇班村宋代墓葬显示,当时已有炕围画的雏形出现。虽然,清代以前的炕围画遗存已被时光洗涤得无影无踪,然而,从目前尚能见到的清晚期和民国时期的炕围画分析,山西炕围画深受壁画、年画和建筑彩绘艺术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炕围画属于家庭壁画,其吸收壁画的技术主要在于铺底,以民间常用于刷墙的白土(俗称甘子土)按比例调配胶水,在环炕的墙面上涂成约二尺(60cm-80cm)高的“围子”,用胶多了,墙面滑脆,不易附色;用胶少了,墙面疏松,难以持久;建筑彩绘艺术对炕围画的影响最大,山西历代古建筑林立,建筑彩绘高手辈出,众多擅长宫庭、庙宇、亭台楼阁彩绘的画匠,把自己熟悉的图案、掌握的技巧,引入到民间炕围画中,极大地丰富了炕围画的艺术表现力;民间木板年画曾在山西城乡盛行,木板雕刻技术的普及使各种画谱刊印流传,为民间炕围画匠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蓝本”。至清代,炕围画这一艺术形式已臻成熟。
炕围画有固定的形式,上下两组花边形成一定规格的主体框架,具有强烈的装饰作用,以烘托中间的画空(俗称画孔,也称池子)。两道花边的传统花饰有“流云”、“夔龙”、“玉带”、“狮子绣球”等等。与边道相配的还有“卡头”(画在画空两旁)、“角云子”(画在第二组边道下角隅处)。炕围画边道的装饰图案经常运用叠晕技法(民间艺人称“退色”),色彩明朗且富有立体感。边道与画空之外的空间部分称为“底”,也要铺满色彩,晋北宁武、五寨一带喜用红棕色,红火浓艳,强烈醒目;原平、代县一带喜用青绿色,素雅大方,清新悦目。
画空是炕围画的点睛之处,也是画匠们着意表现的艺术空间。通常的画空有长方形、圆形、菱形、扇形等,表现内容以人物故事、花鸟山水、吉祥图案为主。人物故事一般有“刘海戏金蟾”、“孟母三迁”、“伯牙鼓琴”、“桃园结义”、“三顾茅庐”以及“四美”等。很长时间内,“二十四孝”图是炕围画中主要题材。花鸟山水画的象征性很强,如以菊为隐逸,以莲为君子不受俗尘污染,以竹为清风亮节之士,以梅为玉骨冰肌之佳人等等。动物与山水,都各有寄寓。吉祥图案以民间流行的“喜上眉梢”、“耄耋富贵”、“六合同春”等为常见。清代以后,戏剧故事与戏剧人物成为炕围画经久不衰的题材。
农村中的火炕大多连着锅台,锅台上方或无锅台的墙面处,面积较大,因而成为画匠显露拿手本领的最佳位置,百姓称其为“锅台画”、“看墙画”。一般而言,锅台画或看墙画多彩绘吉祥如意的传统图案,如“莲生贵子”、“锦上添花”、“四季平安”一类。也有在风箱上方供灶君的位置另辟为灶头画,成为炕围画的延伸。
以原平炕围画为代表的晋北炕围画,画风细腻,设色艳丽,构图饱满,明朗豁达。每当新房落成,新炕盘就,主家就约请当地有名气的炕围画匠上门作画,画工完毕后,主人十分珍惜,常用透明纸或塑料薄膜罩遮其上,更多的人家则用桐油或清漆罩刷,以使其保存年久,鲜艳如新。
炕围画与大众生活最为贴近,几乎与人们“朝夕相伴”。它不仅为辛勤劳作的人们在闲暇之时增添赏心悦目的乐趣,同时也以积极乐观的文化传统陶冶着人们的性情。从整体上看,炕围画传统的题材内容是健康向上的,其文化倾向具有积极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炕围画曾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艺术题材和画工技艺得到发展,农村中涌现出一批炕围画美术人才,原平炕围画曾在北京展出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人们普遍把原平县称作炕围画之乡。



二、原平美食原平锅魁锅魁是一种烤制的面食。 原平锅魁因历史上夺当地炉食之魁而得名,其状若块,约三寸长,寸许宽,卷边滚圆。根据包馅与不包馅可以分成空心锅魁和实心锅魁两种。包馅的称空心锅魁。应市的多是甜馅锅魁,最上乘的是玫澄锅魁。锅魁饼面橙黄色,具有香、甜、酥、脆的特点,加之包馅的不同,又各具风味,使人久食不厌。原平锅魁供不应求,除畅销本省外,还直达京津,北上内蒙,南下四川等地。



崞阳麻叶崞阳麻叶是当地著名特产。即便你跑遍晋西北许多县城,吃过神池月饼、五寨烩菜、五台蘑菇、静乐碗托,唯独很少见原平麻叶上市,其真谛只有土生土长的原平人才能品味出来。在当地农村,也不是一般时间就能吃到麻叶,必须逢赶集或者庙会,在万人空巷的时候,你就能很轻松寻见卖麻叶的临时小摊。原平麻叶和太原俗称的麻叶不同。太原麻叶就是在油锅中炸出的黄灿灿的油条,长长的,吃起来脆脆的。原平麻叶制作方法比较复杂,必须选用精制面粉、发酵粉和糖剂,辅助油、盐、碱、矾等,加水按一定比例配制搅拌成松软面团,用刀雎切成约半两重的小面块,拉长两根扭两圈,圆圆的,粗细不等,放入油锅中炸到金黄色捞出即可食用。油料一般选用晋西北的胡麻油,不过现在多用色拉油,两种风格大同小异。

崞阳麻叶与当地风俗紧密相连。每当赶集或逛庙会路过小摊前,摊主总是笑迷迷地热情招呼:“老乡,正宗的麻叶,先尝后卖,不好不要钱。”“来,刚出锅的,给以亲戚攒两串。”乡下人很朴实,没有贵重的礼物,登门拜访总会提溜两串麻叶,虽然油乎乎的,但足见其真情至诚。原平是个农业大县,很多山区“十年九旱”,麻叶这一传统手艺成为当地专业户的主要经济来源。据他们讲,一年赶十来趟庙会,差不多净收入上万元,这比在当地务农强许多,做麻叶也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

崞阳麻叶手艺大致形成于清末,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由于战乱等缘故,到建国初期几近失传。随着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这一手艺才找到成长的土壤,九十年代以后逐步成熟并形成一定规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麻叶曾是百姓生活中奢侈品的代名词,普通老百姓是买不起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麻叶也进入了平常百姓家。




教育资源山西农业大学原平农学院
前身为原平农业学校,创办于1952年,1980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中专,1991年和1993年分别被农业部、山西省政府确定为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1998年被评为“山西省文明学校”,2002年7月1日经山西省政府批准成立山西农业大学原平农学院。

学院位于原平市中心,占地500余亩。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雅,草坪、果园、风景园林总面积约34000平方米。2004年被忻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绿色学校”荣誉称号。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图书楼、行政楼、多功能会议中心等总面积达45000平方米。实验楼内电化教学、会计电算、生物技术、分析测试中心等现代化实验室27个,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室、多媒体室、校园网、实训基地等教学设施配套完整,功能强大。配备有290台高中档计算机、200台(套)大中型诊断分析仪器等设备。校内教学实验实习基地有果树品种园、园林花卉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大棚及综合实习农场,可满足常规教学实验实训需要。


学院目前开设园艺技术、设施农业技术、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畜牧兽医、饲料与动物营养、计算机及应用技术、会计与审计、旅游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等个专业。现有在校学生1800人,教职工180人,其中高级讲师30人,讲师48人。在职研究生14人。在合理优化学校内部教学资源的同时,学校还长期聘任经验丰富的各行业专家任教,形成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学院坚持面向市场经济、突出优势的办学思路,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办学,目前已形成联合办学,订单招生,直通就业的办学特色。教学上以提高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强化实践能力为核心、以生产过程为导向。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学校自建校以来,为山西省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当地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在师资建设、教学科研、应用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先后主编、参编国家及省部级教材34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出版专著15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完成国家及省、市科研项目7项;有5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人荣获山西省劳动模范、3人荣获农业部及山西省优秀教师。学院目前为“农业部能力教育建设试点院校”,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同时设有农业行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新时期,学院将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办学道路,力争成为多层次、高水平的高职高专院校。
原平市范亭中学范亭中学创建于1946年,是以著名爱国将领续范亭名字命名的。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历程中,范亭中学不断发展壮大,名震三晋,赢得了"南康杰,北范亭"之美称,是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之一。


  学校位于原平市前进西街,占地110亩,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大型建筑有教学楼、办公楼、科技楼、餐厅和续范亭纪念堂。"续范亭纪念堂"牌匾为江泽民同志所书,属山西省爱国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1988年,范亭中学南迁原平城区后,经过十几年的艰辛努力,教育教学设施已达全省一流水平,并拥有数百万元的教学设备。与此同时,出台了以"质量、管理"为核心内容的改革,确立了"全面育人,提高素质,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办学宗旨。


  范亭中学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环节和知识技能的培养。充分利用计算机中心、电化教育中心、语言培训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升学和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始终以教科研为先导,学校教科所把"学习借鉴外地改革经验,研究校内外改革动态,总结成功经验加以推广,进行重点改革试验"作为工作的侧重点,领导和指导全校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


  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国内外"校友资源"的优势,同英国、日本及国内北京、天津、太原等大中城市的校友建立了长期友好往来关系,在信息交流、课题研究、师资培训等方面始终站在时代的"置高点"上,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的蓬勃发展。


  建校50多年来,范亭中学已培养出各类优秀人才3万多人,其中地市以上领导干部120余名,高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6000多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张工、少将王宇,高级记者杨建业、韩秋云,作家、文艺评论家、原文化部艺术局局长曲润海,香港新机场声学顾问、目前我国唯一获得"罗伯特·纽曼建筑声学奖"的康健都曾是范中的学生。可谓众星灿烂,异彩纷呈。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级"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实践教育活动先进集体"、"二级档案馆",省级"德育示范学校"、"文明学校"、"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集体"、"体育卫生工作先进集体"、"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目前,学校正在充分利用原平人杰地灵的优越环境和雄厚的办学实力,为创"全省一流的教学水平,全国一流的文明校风"而努力奋斗。


  2006年5月4日举行了六十周年校庆,并在07年成为山西省示范高中。

原平市第一中学

  原平一中位于原平市城区西北部,远离喧闹的工矿企业,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校园环境优美雅静,是忻州市办学条件最好的学校之一。踏进这所国家级绿色学校的校门,给人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扑面而来的绿意,校园内绿树成阴,鲜花盛开,师生行走其间,举止文明,氤氲着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建校48年以来,几代原中人齐心协力、艰苦创业、励志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薪火传承,为国家培养、输送了无数的优秀人才,为原平市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近几年来,原平一中的教育教学进一步发展,取得的成绩令全市人民刮目相看。


  学校占地面积18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基础设施齐备,办学条件优越。这里环境优美,景色迷人,木秀花香,园林化的校园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学校”;现代化的教学楼和实验楼里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电脑室,先进教学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图书室藏书5万余册,任孜孜以求的学子汲取知识的营养;可容纳3000人住宿的学生公寓整洁舒适,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规模居忻州市前列的多功能餐厅让就餐的学生风雨无虞,400米跑道的标准田径运动场可以让学子们磨砺意志锻炼体魄:原平一中优越的办学条件为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运动、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


  得力于原平一中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届领导的尊师重教,学校目前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学科研队伍,有专任教师140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43人,一级教师56人,硕士研究生10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5人。教师队伍结构合理,老中青三代济济同堂,比学赶帮超蔚然成风,学校的名师工程和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成绩斐然,各学科都有享誉原平的知名老教师和年富力强的中年骨干,也有锋芒初露的教坛新秀,他们以良好的敬业精神、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从教能力献身教学,不仅得到了社会的欢迎和好评,而且也促成了学生勤奋踏实的良好学风。

原平市总人口48万,18个乡镇,3个办事处,521个村。现有中小学332所,其中小学284所,初中40所,高中8所。在校生81739人,其中小学42172人,初中生29234人,高中生10333人。教职工4607人,其中小学2358人,初中1542人,高中707人。

原平名人张培梅

字鹤峰。崞县(今原平市)中泥河村人。国民党军事将领。
张培梅一生,戎马倥偬,宦海沉浮,每受命于危难之际。廉洁奉公,恬淡名位,治军严明,信赏必罚,性格刚烈的他在抗战初期出任第二战区执法总监期间,因李服膺、王靖国惩处不公而深感自责,服毒殉职。

续范亭(1893.11-----1947.9)
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市)西社村人。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时,任革命军山西远征队队长,后组织西北护国军,讨伐袁世凯。1925年前后任国民军第三军第二混成支队参谋长、第六混成旅长、国民军军政学校校长。

傅全有(1930.11 )

山西原平人。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194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大专学历。上将军衔。



其他(附:原平市最大的企业——山西鲁能晋北铝业有限责任公司
由山东鲁能集团有限公司和山西省经济建设投资公司共同出资组建,鲁能集团控股经营,2002年10月31日正式挂牌成立。目前注册资本金9.47亿元。
公司规划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充分利用晋北地区丰富的煤铝资源,建设一个产业链完整,在技术、规模、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现代化铝工业基地。总体规模为:年产300万吨氧化铝、50万吨电解铝、40万吨铝材和8×300MW热电联产机组,在规划期内基本形成“煤—电—铝”和“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材加工”两条完整产业链。公司铝工业项目被列为山西省调整产业结构、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重点工程,2005年被列入国家规划建设的八大铝工业基地之一。
项目一期年产100万吨氧化铝工程,当时国内起步建设规模最大,总投资约57亿元,从2004年10月16日开工建设,经过19个月紧张施工,于2006年5月25日投产,创国内同类工程建设工期和调试时间最短记录。
“十二五”期初,总体规划目标全部实现后,晋北铝业将形成年销售收入400亿元、年利税70亿元的经济规模,并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经济、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铝工业城,晋北老区经济、社会将受其强劲拉动,实现跨越式发展!)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