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河源市

河源市


ad

   河源简介
  河源市是国务院1988年1月7日批准设立的地级市,管辖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共五县一区。全市原有119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截止至2003年9月20日,全市按要求撤并乡镇17个,占乡镇总数的14.8%。全市现设有98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394个村委会和149个社区居委会。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其范围是东经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纬23度10分至24度27分。东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邻惠州市,西连韶关市、惠州市,北与江西省交界。全市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河源市是京九入粤第一市,又是广东省拥有铁路最长的市;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105国道、205国道、河惠高速公路构筑了河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粤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河源市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1988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河源市东部与广东省梅州市、汕尾市交界,南部与惠州市毗邻,西部与韶关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相连。河源市的总面积为154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332万。

  河源犹如镶嵌在东江之畔的一颗明珠,河源市区别名槎城。东江自北向南流经市区,新丰江从西向东绕城而过,两江在市区东面交汇,使得整个城市三面环水,看起来象浮在水上的木筏,因此而得名。

  以新丰江为界,槎城划分为新老城区。老城具有1500多年的历史,公元492年而江北的新市区是1988年建市后才建起的新城,一老一新,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历史人文景观和令人骄傲的现代奇迹。


行政区划
  河源市辖1个市辖区、5个县。
  河源市    面积15478平方千米,人口334万(2003年)。
  源城区   面积 365平方千米,人口30万。邮政编码517000。
  紫金县   面积3619平方千米,人口80万。邮政编码517400。县人民政府驻紫城镇。
  龙川县   面积3088平方千米,人口86万。邮政编码517300。县人民政府驻老隆镇。
  连平县   面积2025平方千米,人口37万。邮政编码517100。县人民政府驻元善镇。
  和平县   面积2311平方千米,人口49万。邮政编码517200。县人民政府驻阳明镇。
  东源县   面积4070平方千米,人口52万。邮政编码517500。县人民政府驻仙塘镇。


历史沿革
  南齐置县。因县北有三河之源而得名。1988年设市。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地级)。河源市设立源城区、郊区,并将原惠阳地区的紫金、连平、和平、龙川4县划归河源市管辖。1993年11月8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3]209号)同意撤销河源市郊区,设立东源县,县人民政府驻仙塘镇。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河源市总人口2266429人;源城区 227773人、紫金县 502077人、龙川县 586155人、连平县 287382人、和平县 350760人、东源县 312282人。
  2002年底,辖1个市辖区、5个县,4个街道、112个镇、1个民族乡。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河源市辖1个市辖区、5个县,4个街道、97个镇、1个民族乡。


经济概况  2005年上半年工业经济提速增效。1-8月全市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14.1亿元,同比增长33.4%;工业增加值33.56亿元,增长3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3.84亿元,增长38.2%,实现工业增加值27.48亿元,同比增长34.2%,增幅均排在全省第二位(清远市居首位),股份制企业和“三资企业”增长强劲,产值分别增长72.2%、42.4%。全市工业用电量8.1亿千瓦时,增长1.6%。1-7月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为164.8%,同比提高18%;比全省高出17.4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地级市首位,效益指数再创历史新高。区域工业持续加快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发展最快的是东源县,工业增加值增长61.1%,增幅同比提高18.5个百分点,最慢的是市直,工业增加值增长26.5%,增幅同比提高10.2个百分点,其它地区工业增加值增进依次为:和平57%、龙川51.2%、连平47.4%、紫金41.3%、源城39.6%,地区之间工业增速差距虽然高达34.6个百分点,但发展差距同比缩小34.6个百分点,比1-7月缩小了8.8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稳定。农作物种植面积达183万亩,其中晚稻111.27万亩,同比增加1.23万亩。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89.8万亩,占晚稻总面积的70.5%,增加2个百分点。经济作物面积和产量增加,花生种植面积13.9万亩,增加0.5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7.95万亩,增加0.56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龙头企业103家,比去年底增加4家,带动农户12.42万户,增加2.25万户,带动农户人均增收800元。1-8月,全市共组织5家企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家企业申报“绿色食品”认证,组织4家企业6种产品申报广东省名牌农产品。
投资增势强劲。1-8月,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4亿元,同比增长48.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0.2亿元,增长66.7 %;更新改造投资3.17亿元,增长17.6%;房地产开发投资5.73亿元,增长69.5%;全市工业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完成工业投资额13.84亿元,增长54.8%,增幅同比提高11.7个百分点,比今年1-7月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市直、连平县的工业投资成倍增长,分别增长94.7倍和1.57倍。
重点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良好。全市34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3.3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9%,其中投产项目完成投资39.4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3%;续建项目完成投资2.5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26%;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1.3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26%。其中粤赣高速、龙梅高速、农夫山泉、市福新工业园、河源美平工业园等项目进展顺利。
外贸出口快速增长。1-7月,全市进出口总额达2.61亿美元,增长41.9%,比上半年提高9.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1亿美元,增长29.7%;进口总额1.2亿美元,增长59.5%。“三资企业”出口快速增长继续成为我市外贸出口的一大亮点。1-7月“三资企业”出口总额达1.2亿美元,增长31.1 %,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5%。
利用外资平稳增长。1-8月,全市共新批直接利用外资项目78宗,下降14.3%,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78亿美元,同比增长6.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3亿美元,增长12.8%。
新签项目质量提高。1-8月,全市在新签项目同比减少13宗的情况下,平均每宗项目合同利用外资同比增加70万美元,表明新签项目规模有所扩大,质量有所提高,确保了合同利用外资总额实现持续增长。
财政收入增长居全省首位。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9亿元,同比增长43%,增幅同比提高9.6个百分点,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支出为20.27亿元,增长37.1%。国、地税完成总税收10.42亿元,增长48.8%,增幅同比提高16.4个百分点。全市各县财政收入综合增长率居全省前列,5个县的财政收入综合增长率在全省67个县(市)的排位分别为:连平县(80.43%)第1位,和平县(77.03%)第2位,龙川县(71.26%)第3位,东源县(67.79%)第5位,紫金县(23.92%)第26位,连平县、紫金县排位比今年1-7月分别前移1位和3位。
金融形势稳定。8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4.4亿元,增长10.4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0.34亿元,增长11.6%;贷款余额104亿元,增长11.9 %。

自然地理  土地资源  
河源市土地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面积 196.268 万亩,人均占有耕地约0.62亩。处于粤东北山区与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的结合部,属山地丘陵地区。山岭与盆地相间,境内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江、新丰江纵贯全境。在山间和东江河边,分布着冲积小平原和宽广的谷地,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宜种植粮食作物、蔬菜、甘蔗、亚热带水果等。
矿产资源  
河源市素有粤东宝库之称。矿产资源品种已发现56种,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品位高、规模大等特点,其中铁、钛、钨、锡、稀土、萤石、高岭土、陶瓷土、矿泉水和地热是河源市的优势矿产资源。铁矿主要产地有连平大顶、紫金宝山嶂等地;大顶铁矿是广东省第一大型的铁矿,也是国内罕见的量大质好、易采易选的铁矿区, 总储量达 1 亿多吨。钨矿主要分布于连平县和紫金县,连平锯板坑钨矿为目前全省最大型钨矿。
  水资源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距离广州、深圳、香港等大城市仅100多公里,是下游地区的饮用水水源地,境内满目青翠,绿水长流,空气清净,环境优美,被誉为东江河畔的“绿色明珠”。河源市水资源丰富,素有“粤东宝库”之称,华南地区最大水库??新丰江水库在其境内,蓄水量达139亿立方米,水库面积达370平方公里。由于河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水库水一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是国内罕见的优质淡水资源。该水库成为香港及珠三角主要城市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区。河源市有丰富的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49.9万千瓦,占全省的18%,其中可开发量达114.3万千瓦,截至2003年底止,全市已开发装机容量71.04万千瓦,仍有43.26万千瓦水力资源可供开发。另外,全市现有塘库水面面积3.92万公顷可供开发养殖。目前,河源市已初步形成了防洪、排灌、发电、供水等多功能的水利服务体系,为全市改革开放,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水源保证和防洪安全。  
生物资源  
河源市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动物种类200种,其中有水鹿、苏门羚及白鹇、穿山甲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植物种类近千种,境内主要野生植物有树木、山竹、经济林、花草、中草药等五大类。河源是全省重点林业基地之一,全市除松树、杉树外,还有较为珍贵的用材林赤黎、白黎、白稠、黄稠、黄樟、山杜英等等。新丰江库区内有著名的森林基因库和国家级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 大叶山自然保护区,面积近14500 公顷,1993年国务院批准在此建立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
森林资源
河源市森林资源丰富,现有林地面积121.5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2864.5万立方米,林木年生长量152万平方米,林木年消耗量60.8万立方米,是全省重点林业基地之一。森林覆盖率71.7%,具备良好的水资源自然保护条件与环境。除有松、杉、樟、柯、枫等常见品种外,还有格木、楠木、柏木等珍贵树种。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大叶山区,面积2万余亩,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

河源历史

  河源,上古属扬州南境,战国属楚,秦于龙川置县。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地置河源县,属南海郡。南梁天监二年(503年)属梁化郡,隋唐属循州,南汉乾亨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祯州、循州,河源地区属循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祯州为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河源地区在1913年属广东省都督府潮循道,后直属广东省革命政府东江行政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东江行政委员会、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韶关地区、惠阳地区等。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辖源城区、郊区、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挂牌办公。1992年8月河源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成为既可享受山区优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开放区优惠政策的地区。1993年11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市郊区,设立东源县,县委、县政府驻仙塘木京。 河源市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百越”时期,来自江浙一带的越民散居于少数民族之中,对开化粤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后,迁陕陇之民居粤,带来了黄河文化。此后,凡遇中原战乱,都有一批批的移民进入岭南。这些南迁之民与当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

   河源的未来

  河源市是广东省的一个年轻城市,也是京九线上的一个新兴城市,辖源城、和平、龙川、紫金、东源、连平等6个县区,全市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人口322万。

  河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万年至4000年,河源市域内所在的东江中上游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公元前214年,秦朝就在这一带设县而治,首任县令就是后来统一岭南并被汉高祖封为南越王的赵佗,县治设在龙川县佗城镇。现有新石器遗址、唐代正相塔、宋代龟峰塔、孙中山祖居(由闽入粤第一代)。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河源靠山近海,区位优越。河源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处于珠江三角洲边缘,历史上与惠州、东莞、深圳、汕尾曾属同一地区,市区距广州、香港均不到200公里,河源实际上是内陆与沿海的结合部。这种独特的区位,既有利于接受沿海地区的经济辐射,又有利于沟通国内外大市场。

  河源交通四通八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河源是京九入粤第一市。京九铁路经过江西省进入河源境内,穿越三县和市区,并在龙川县城与广梅汕铁路接轨,设立华南最大编组站。105和25国道纵贯全市,河惠(河源--惠州)、河梅(河源--梅州)等高速公路已经通车,河汕(河源--汕头)高速,河清高速(河源--清远),广河高速(广州--河源)正在规划建设,在建的国家级高速公路,广大高速及粤湘高速也穿越河源市的连平县,珠三角的城轨的长远规划,接驳至河源。由此构成了河源市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使河源成为粤东北的交通枢纽。此外,以市区为中心的现代通信网络已经形成,实现了城乡电话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并且,还拥有一类口岸。

  河源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河源是“港深水塔”,全省最大的两个水库——新丰江水库和枫树坝水库都在河源境内。滔滔不绝的东江水,不但滋润着珠江三角洲东部,而且通过东深供水工程流入香港。境内水能蕴藏量130万千瓦,仍有40万千瓦有待开发。同时净水资源和优质淡水养殖开发价值和潜力巨大,新丰江天然净水远销国内10多个城市。河源市是矿产之乡,已探明的矿产有40余种,其中储量位居全省第一的就有铁矿、莹石矿和稀土。此外,铅锌矿、钨矿、石灰石、瓷土等也十分丰富,易于开采。河源是山多林茂之地,全市有山地面积1800多万亩,其中25度以下的缓坡地就有18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72%,活立木蓄积量达3092.7万立方米。河源是生态旅游胜地,境内山清水秀,文物古迹众多。紧邻市区的大桂山风景区,是北回归线上现存面积最大的常绿阔叶林区,是广东绿色生态旅游的新品牌;市中心有亚洲第一高喷泉,喷射高度达169米;河源还曾是恐龙的故乡,市区已出土恐龙骨骼化石和大量的恐龙蛋化石。市区碧水环绕,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全国13个大气环境质量达国家一类标准的城市之一,也是广东省环境保护教育基地。县区有“小桂林”之称的连平陂头山水,有“地下龙宫”之称的漳溪皇龙岩、和平李田仙岩,有“粤东丹霞”之称的龙川霍山和枫树坝九龙湾水上漂流等旅游景观。

  河源服务体系完善,投资环境优良。为吸引外商投资,市政府先后制订子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地价、水电、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实行只收税不收费,规定凡是在市区范围内举办生产性项目的外来投资企业,只按规定收税,不收任何行政事业性规费。为了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对外引进办公室,实行“一个窗口”审批项目,“一条龙”受理投诉,“一个口子”收取规费的“三个一”制度,有关职能部门分别制订了对外来投资者服务的承诺制度。为了切实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市政府专门为外商发放了“绿卡”。

  建市20年来,河源市经济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灯塔盆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百万亩水果基地”建设为突破口的“三高”农业蓬勃发展;贯穿市区的“工业走廊”开发已初具规模,对外经济空前活跃,投资不断升温,规模逐步扩大,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河源市将突出特色经济、借外发展、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大力创造体制创新、对外开放、资源转化三大优势,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将进一步利用山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三高”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把河源建成京九线上的农业强市和珠江三角洲的“菜篮子”基地;利用沿海与内陆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不断优化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把河源建设成接纳沿海产业转移的一块投资兴业宝地;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把河源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利用矿产,水资源和农副产品等资源优势,形成以资源开发为依托的加工型工业。

河源市本着国内扩大内需的重大发展时刻,市政府现已大力发展旅游业和IT业.尤其是IT业,现已在河源市蓬勃发展,先有百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后有河源人才网等等大型的IT公司的兴起,必将改写着河源IT历史的新篇章!

  陈建华书记曾指出,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更要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河源大力挖掘、宣扬“客家古邑”以及“‘两地’文化”等历史文化,根本目的是冀图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树立“以文化论输赢”的观念,不断发掘地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寻找历史文化在当代最具有生命力的部分,并把它与科学发展观和社会文明风气结合在一起,融入河源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以文化力启动经济力,锻造河源独有的文化软实力,使之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陈建华强调,在此过程中,不单一个地区的主政者应有文化自觉,还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唤起广大市民对文化的自觉性和觉悟,在全社会逐渐形成大气候,为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奠定可靠的基础。

而互联网文化的建设,也是一个重点,近期河源市互联网呈现一片大好的形势,尤其是人才,教育和旅游方面网站的兴起,标志着河源IT文化又跨进了一大步,其中,河源人才网(www.hypub.com)在本地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进一步证明着河源本地区的网络文化普及也越来越广泛了.希望其能为河源的IT业创造更大的辉煌!
河源的旅游业  河源 山清水秀,是座新兴的旅游城市,有中国绿色明珠之称,拥有广东文化名城━━佗城、孙中山入粤第一代祖居紫金孙屋排、岭南第一大湖━━万绿湖、“粤东丹霞山”“粤东小桂林”━━连平内莞山水、“地下龙宫”━━漳溪黄龙岩、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等人文自然景观,年接待中外游客500万人次。
  河源主要旅游景点:万绿湖 ·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镜花缘 ·亚洲第一高喷泉·龟峰塔 ·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 ·鳄湖 ·桂山 ·河源博物馆 ·客家民居——围龙屋 ·霍山 ·九和温泉 ·龙凤岛 ·水月湾 ·园中园·黄牛石 ·新丰江大坝 ·电视塔 ·九龙湾漂游·客家民俗博物馆 ·赵佗故城--佗城 ·桂山·白溪 ·恐龙化石展馆 ·合溪温泉 ·水坑生态风景区 ·枫树坝·九龙湾·新港自然保护区 ·街心花园多彩喷泉 ·野趣沟 ·牛峙山 ·佗城东山寺 ·新丰江水库大坝 ·热水漂流 ·华宇温泉 ·汤湖温泉 ·龙源温泉 ·热龙温泉 ·黄龙岩 ·东江画廊 ·桂山国家森林公园 ·兴隆民俗村


客家渊源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迁,时延1500年的记载。

  第一次的大迁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旅上出现。

  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间。唐朝末年,黄巢举兵起义及“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某地居所,现迁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广东北边。

  第三次大迁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间,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地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幸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远的广东东、北部。

  第四次大迁徙在公元1645——1843年间,这次迁徙却是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迁徙是在1866年以后,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由于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地理位置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约4500万人。其中国内4000万人,国外有500万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南和粤东北部。广东的客家人有2000多万,占全省总人数近30%,其中纯客县15个。

  河源作为东江流域的纯客家地区,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任嚣、赵佗带50万兵卒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赵佗先为龙川县令,后为南越王。龙川的赵、韦、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进入龙川与当地土著族人杂居的中原人。但是,作为客家人大规模迁徙到河源地区的时间,却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迁徙这一时期,即公元1127——1644年间。

  河源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承传着客家民系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广东梅县的山歌文化独树一帜。河源的东江客家菜则比较有特色。

在2008年全国专家学者共同见证:河源市委常委会议专门作出决定,将河源龙川县令赵佗定为客家人始祖。

河源的名人


赵佗
赵佗(公元前237年 -前137年 )是秦朝著名将领,南越国创建者。是南越国第一代王,公元前204年至前137年在位,号称“南越武帝”。秦朝恒山郡真定县人(今中国河北省正定县 )。 受秦始皇委派和任嚣一起率领50万大军平岭南 。公元前214年 ,岭南平定之后,由于龙川地理位置和军事价值都极其重要,赵佗被委任为首任龙川县令。直至公元前208年,赵佗调任南海郡尉,他一共做了6年的龙川县令。他在任龙川县令、南海郡尉期间,和他建立南越国自称“ 南越王 ”之后,他一直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汉越民族的融合,并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赵佗,少年负勇,精通武功韬略。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年仅18岁的赵佗被封为五十万大军的副帅。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年仅23岁的赵佗被封为首任龙川县令,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病故,赵佗续任南海郡尉,时年29岁。公元前204年,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广州),时年33岁。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赵佗被汉朝封为南越王,时年41岁。汉高祖吕雉王(公元前183年),赵佗自称南越武帝,时年54岁。公元前179年,吕后死后,汉文帝刘恒即位,赵佗去帝号而复汉朝,仍称南越王,时年58岁。这就时说我们常说的赵佗归汉。汉武帝刘彻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南越王赵佗无疾乐终,葬于番禺东北,享年101岁,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王中第一大寿者。佗卒后,由孙赵昧(《史记》作胡)及其后裔婴齐、赵兴、赵建德续任了四代南越王。汉武帝刘彻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南越国亡。南越国自公元前204年始,历93年,世传五代南越王,共计赵佗称王称帝67年,其后代共26年。
赵佗自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做50万大军副帅至汉武帝刘彻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为岭南的统一和发展操劳了82个春秋,其中任50万大军副帅5年,龙川县令6年,海南郡尉4年,称南越武帝4年,南越王63年。
赵佗在位期间,采取“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岭南的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赵佗在任龙川县令的6年里,为民办了不少好事、实事,如掘井筑城,设衙修路;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文明;推广先进的生产力和农耕技术;改善越人居住条件;培养和起用越人做官;维护了良好的社会治安;推广优良品种;迁汉人与越人杂居;推行汉人与越人互通婚姻。公元前209年,赵佗上书奏二世胡亥,派一万五千无夫及年轻女人为士卒衣补,这些女子们后来都与将士和越人成了婚,建了家,立了业,不再回北方去。此外,他还鼓励士卒与中原人和越人通婚。无怪乎今天许多外来的游客高度评价龙川真是人杰地灵,山美,水美,人更美,这实际与将士和越人成婚,不断地繁衍生息,世代相传是分不开的。
阮啸仙
阮啸仙(1897-1935),原名熙朝,字建备,号瑞宗,别号晁曦,河源义合下屯村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广东青年运动的先驱和早期农民运动的卓越领袖。
1914年春,阮啸仙就读于私立三江高等小学。
1918年春,阮啸仙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东甲种工业学校。
1919年,阮啸仙在广州参加“五四”运动,是领导人之一。
1920年下半年,阮啸仙参加与创建广东地区的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春,广东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阮啸仙为该会主要成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广东支部成员之一。
1922年五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团广东区委成立,阮啸仙被选为团广东区委书记。同年秋,他从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即投身工人运动。
1923年6月,在广州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5年春,阮啸仙与澎湃创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曾任该所历届政治教员和第三届主任。1926年2月,国民党中国农民运动委员会成立,阮啸仙被选为委员。同年11月,中共中央为加强对全国农民运动的领导,成立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阮啸仙被选为委员,成为我党积极从事农民运动的先驱者。
1927年当选为中共第五次全会中央检查委员会候补委员。会后回广州,任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长。
1928年,阮啸仙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审查委员会委员。
1929年,阮啸仙被选为中央审计处处长,主持全党的审计工作。
1930年,阮啸仙调到中央宣传部工作。
1931年,被派往中央北方局任组织部长,阮啸仙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与临时中央政府的领导工作。
1935年3月5日在江西会昌地区的中岭、马岭一带与国民党军队作战,阮啸仙身患重病,坚持指挥战斗,鼓励战士英勇杀敌。3月6日,在突围激战中不幸负重伤牺牲,时年38岁。
黄 克
黄克(1905——1928),字新发,别号新强,龙川县佗城四甲人。民国10年(1921年)在鹤山坳背高小读书,受到进步教师杨复生的影响。民国11年春离家往广州投奔革命,经堂兄黄觉群介绍,以画像照相作掩护,从事青年运动。民国13年春,黄克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参加中国共产党,被选送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加第二期学习。毕业后任中央农民部特派员,先后被派往东江、北江从事工农运动。民国16年“四.一二”、“四.一五”事变后,他参与组织芳村和花县农军投入广州起义的战斗。起义失败后,他受命赶回家乡担任中共龙川特支书记、龙川县革命委员会主席、东江农革命军进军鹤市的总指挥。民国17年3月,他率领东江工农革命军400余人攻占鹤市。后因配合失调,队伍被迫撤回四甲上印寨,旋为敌人重兵包围。在多天对峙中,为扭转被动局面,黄克与战友黄德初前往紫金苏区找上级请示对策,因中途受阻,折回河源乐村时被敌人抓获,解回龙川佗城惨遭杀害,年仅23岁。解放后,四甲小学易名“黄克小学”,永志纪念。


客家习俗


  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一)、主要节日: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夕节:也就是七巧节。这天的河源基本上是雨天,但是家家户户还是会趁雨稍小的时候去河里游泳,据说这天的河水可以除病祛疼,还有很多人装河水直接煲来用。这天,很多老人家都会摘一些花泡在水中,然后给孙子孙女冲身,以祈求他们健康。听一个老人家说过,这天晚上天上会散落很多白色粉状物,只要能将其握在手中,来年就能顺顺利利,因为那些东西是仙女洒下的。

???????☆七月节:也即鬼节,各家各户都会在鬼节这天晚上在自家门口侧边烧香烛冥币给孤魂野鬼,而香烛是插在一个蜂窝煤渣上。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二)、婚姻礼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 但逐渐主张自由恋爱。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过程仪式大部分仍沿旧习:如相亲、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亲、拜堂闹洞房等。

?????(三)、民间娱乐: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
河源也有八景。而且因为先后两次建城,所以有老八景和新增八景。老八景是指哪里?新八景又是指哪里?现在的状况如何?本文拟就以上几个问题,向读者诸君,逐一介绍。


河源八景河源八景
老八景是指:桂岫晴岚,梧峰夕照,宝江渔唱,石径樵归,龙津晚渡,东埔春耕,龟峰宝塔,燕石长亭。
新增八景是指:双城秋月,三郭平畦,奎阁槎流,鼓楼春霄,鳄湖青曲,古道榕荫、龙庙风帆,逍遥幽壑。
现在我再把这些八景的具体内容作一番粗略的描述。
桂岫晴岚:指的是桂山。桂山有什么好景致?听我道来。
如果你置身于河源城的高楼或阳台上,向西南望去,那绵延高大青翠的桂山,映衬在蓝天白云之间,犹如一排绿色的围屏,把河源这山城,远远地搂抱。尤其在雨过天晴,或朝阳初开的时刻。那高雅、那幽静的景色,使人心旷神怡、充满无限生机。白云在它的半腰徘徊,在它的顶巅翻舞,活像一群仙女跳跃在那翠绿的绒幕中。
梧峰夕照:指的是梧峰山(河源叫梧桐尖)。当你在夕阳西下,晚风频吹的时刻,登上高处远眺,或站在河紫大桥上向东望去时,梧桐峰像一个不知疲倦的牧人,正舒展双臂,把浮流在东江河面上的穿梭船只当成小鸭群,慢慢地赶到沿江的各个码头,老牧人笑了,那充满欢乐的笑脸掩映在一片柔和的夕阳中。
宝江渔唱:指的是东江和新丰江汇合处。我们的老祖先,把大小两江的汇合处叫宝江。亦称槎江。两条江水有青有黄。从现在的中山码头到七号码头的江边。过去,每到傍晚都汇集许多渔艇和客货船。入夜,点点渔火伴随着打渔人的尖细歌声,把槎城沿江一带的夜色引入到另一种无限幽思的境地。
石径樵归:指的是石硖。离城七里,过了湛珠湖,再往前走五百米,你站在公路旁向东望,在一群高大的石山中,有一条夹在两山之间的小径,那便是石径。沿这小径走上去,又是一片开阔的松林,那便是三风坝了。
我们的老祖先,过去要砍柴、割草,都到那地方。在古文集的题诗中,还专为石径樵归的景色作了如下的描述:“伐木宁辞活计疏,云台白石雨晴初,归来饱饭黄昏后,还向窗前读古书。”“云石苍凉径路遥,一声啼鸟背归樵,行边若得仙棋看(路径八仙下棋地方),不管斜晖转树腰。”
龙津晚渡:指龙津渡。这龙津渡是从三界庙对过去的东埔区龙津渡。过去,从回龙古岑、平陵来的,从忠信、顺天、灯塔、骆湖、船塘、上莞及双江、涧头、南湖来的肩挑小贩,人马轿舆都汇集在龙津渡过河,在旺地码头泊岸,然后方到达城镇。
过去每到傍晚,龙津渡岸边,人流夹着猪鹅鸡鸭的叫声,嚷成一片,热闹非常。河源城与北边县区的交往,就是靠这大动脉来实现的。解放后,河源大桥的建成,这龙津晚渡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东埔春耕:是指东埔瑶头角那块地方。你如果站在中山码头的河岸上望过去,河对岸那一大片绿油油的田野,每到春天犁田的、插秧的不时传来“河源好嬲双江水呵”!的山歌声,会使你浮想联翩,赞不绝口哩!
古人曾吟咏过这东埔春耕的情景:布谷声催农事纷,半犁烟雨半犁云,有年莫谓惟勤获,尽是及时雨露殷。
龟峰宝塔:是指离城一里半南面的龟峰山顶上的宝塔。登塔远眺,河源城的山川胜景尽收眼底。我在河源文史第一期的龟峰宝塔絮语一文中已作了详尽的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燕石长亭:是指燕子石而言的。这燕子石在龙王庙下游,即前磷肥厂上面的那个石山突出在东江河边。是河源城到三凤坝村的必由之路,老河源人叫叮冬岭的地方。过去在燕子石山上设有凉亭,建有新塔。古人往南到惠州、广州均搭船较多。而燕子石的凉亭就是送亲人搭船时的辞行处所。送别的人到这里,有的还在亭里摆酒话别。有古涛为证: “此是朝天第一程,柳边风扬酒旗轻,丈夫不洒离筵泪,任唱阳关曲几声”。而燕子塔则被国民党军队拆毁把砖搬去建碉堡了。
新增八景中则有:
双城秋月:双城指上城下城。每年的秋天,尤其在中秋前后,前立在鸣凤桥边,那时酷暑刚除,新凉初透,晚风徐吹,恰逢明月当空,那望秋晚景确能使诗人们咏叹不已呵!你听!乾隆年间来河源当知县的那位陈张翼唱道:“大小江流新旧城,上中下郭月同明,楼台近水琼兼玉,槎客登仙蓬与瀛,白夜启扉情似昼,水光团树意俱清,一轮两地无私照,形影双双自浑成。”
三郭平畦:是指上郭,中郭,下郭。按县志载:从红花书院榕树下,社子前,太平巷,娥眉月,司仓前,青石柱,至更楼下等均属上郭地方,抗日战争前称义荣乡,解放后仍称上(角)郭。
石狗巷对面的赖屋塘,邹屋园,都市巷,十字街,钉屐巷,酒饼巷,灯笼巷,黄屋巷,义和坊,科茅坊,邡屋巷,邱屋巷,聚货亭等均属中郭。抗日战争前为在城乡,解放后统称为下城区。
从下城关帝庙,大士阁,文昌宫,学宫,邹家里出青云路,崇报寺,北帝庙,曹屋围,直至塔下,均为下郭。抗战前为三社乡,解放后为下角(郭)区。
这三郭,过去均属菜圃。人烟稀少,一望无际,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集市贸易日盛,中郭靠近河边,人口日渐增加,商店日渐多,变成河源城的闹市区。故原三郭,解放前后只剩上、下两郭(角)。
奎阁槎流:是指魁星阁。这魁星阁在天后宫(即望水娘庙)侧边。即下城正东门外。现在县供销总社附近。那里的奎阁有楼,向两江汇流处,凭栏远眺,大小两江的来往船只和木排、竹筏及木京、泥坑的远景,尽入眼底。确使人有美不胜收之感。
鼓楼春霁:是指下城的西门城楼而言的。这西门已毁。在现在的教育局附近,因为有个钟楼设在帅正坊,有钟还得有鼓,所谓暮鼓晨钟或钟鼓齐鸣。登上楼放眼鳄湖,湖背的菜地一片青葱翠绿,使人流连忘返。古人黎绍曾有诗一首对这种景色作了一番描绘:“东风荡漾鼓楼西,野树微茫春色齐,柳带绿烟青破阁,杏收红雨锦铺堤,彩霞夕自梧峰送,爽气朝从桂岭齐,满目晴光多逸兴,况兼新鸟向人啼。”
鳄湖青曲:鳄湖俗称东门塘。在鸣凤桥的北面。桥南面的塘才是真正的东门塘。原来的鸣凤桥是弯曲的,后人把它改直了。两旁有树故称青曲,加上泥桥(又称飞鸾桥)交相辉映,为河源城的湖光山色添上了浓重的彩调。近年城镇人民政府又把这两桥修葺加大,种上风景树及杨柳,使鳄湖频添了新姿,一旦砌起湖边的石堤,建起湖心亭再加小游艇,简直就是乐湖了。
古道榕荫:指的是从河源大桥右边至更楼下河边一带(现在铁工厂前面),过去沿河边密植榕树,行人在榕荫下往来分外凉快,故称古道榕荫。
龙庙风帆:指的是龙王庙(现在糖厂),那突出在河边的山石。站在那石山上向南望去,东江河中,那由惠州、广州溯江而上的帆船,一队队,接踵而来,别有一番景色。如今你站在东江大桥向南望去,这风送帆影就更加迷人了。
逍遥幽壑:指的是逍遥岩(河源人叫岩前)。逍遥岩石明朝时曾是一个非常幽静的休养地方。岩的前面悬崖边有石栏杆,岩下有逍遥庵,岩西边有栖蝉寺,岩顶有个观音阁。登上山顶俯瞰全城远景,岩中尚有明朝的石刻题诗。我那在明朝的老祖宗马孝子(叔康)就曾游过并写了游逍遥岩诗:“登岩至顶若天齐,观尽人间高与低,叠叠好花千树锦,重重瑶石一云梯,浩歌有恐星辰动,细语还惊鸟雀啼,顷刻检来信手句,万年不断此留题”。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