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县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蒙山县

蒙山县


ad

县况简介蒙山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东经110°19’-110°45’,北纬23°52’-24°23’,东邻昭平,西连金秀,南毗平南、藤县,北接荔浦。县城蒙山镇陆路距首府南宁市460公里,北上距桂林市146公里,南距梧州市186公里,西距柳州市186公里,东距贺州市180公里,国道321线贯穿县境南北6个乡镇。东南由黄村镇大化村经蒙昭省道通达昭平,西南由夏马公路可直达平南县。县治蒙山镇。2002年,全县总面积1279.34平方公里。辖:蒙山镇、西河镇、新圩镇、文圩镇、黄村镇、陈塘镇6镇及长坪瑶族乡、夏宜瑶族乡、汉豪乡3乡,共78个村委会,5个街委会,1660个村(居)民小组。全县人口21万多人,有瑶。壮、侗、回族等12个少数民族3万多人。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7731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42291万元,第二产业14456万元,第三产业20572万元。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85304万元。


建置沿革  蒙山古为百越地,汉属荔浦县。蒙山在南朝梁陈(502-589年)时期置县,即金安(今蒙山县陈塘镇金相村)、蒙(今蒙山县治东扣里蒙山下,唐代蒙州亦建于此)。隋开皇十年(590年)分荔浦县置隋化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立山县,观八年改置蒙州,因州东有蒙山,山下有蒙水,居民多蒙姓,故名蒙州。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改蒙州属岭南西道——桂管。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蒙山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蒙州,领纯义等3县。永贞元年(805年)避宪宗皇帝讳,改纯义为正义。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改正义县为蒙山县。熙宁五年(1072年)废蒙州,以东区、蒙山两县并入立山县,隶昭州。元朝属平乐府。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废立山县为立山乡,属荔浦县。成化十三年(1477年)复置永安川取永久安宁之义),属桂林府。并开始编村设里。弘治三年(1490年)九月,改为长官司,五年复为永安州,属平乐府。万历年间(1573-1620年),永安州设3里。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分5里。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辖5里326村街70堡。

民国元年(1912年),永安州改为永安县。3年,因国内有3个地方同名,故复称蒙山县至今。先属桂林道,后属平乐区。14年,撤里设区,全县辖5个区。解放后,蒙山县属平乐专区。1950年4月,全县辖3个区,1958年7月改属梧州专区(后称梧州地区)。1997年4月,属梧州市。2002年,县人民政府驻蒙山镇,下辖新圩、蒙山、文圩、陈塘、西河、黄村6个镇,汉豪乡、长坪瑶族乡、夏宜瑶族乡3个乡,村民委员会78个,居民委员会5个。


重要事件 清咸丰元年(1851年)八月,太平军桂平金田起义后,攻占永安州(今蒙山县),这是太平军取得了自起义以来首次攻占城池的胜利,在此封王建制,开创天国。
咸丰元年十月下旬,洪秀全偕众娘娘居循江书院天王府,以州署为天朝举行封王大典。洪秀全颁诏封杨秀清为东王,设王府于捕厅署;萧朝贵为西王,驻河西河氏宗祠;冯云山为南王,驻城南莫家村进士第;韦昌辉为北王,驻旧县村;石达开为翼王,驻东乡大塘岑屋祠堂。并规定各王俱受东王节制,以封、驻方位为防地。咸丰二年元月,洪秀全准旨颁行《太平天历》,定年号辛开(亥)元年,正式开元建政。期间颁行《命天兵天将杀妖取城所得财物尽缴归天朝圣库诏》等诏书令10多条。发动水窦、龙眼塘、峦岭、马背岭等战役,多次粉碎清军围攻。同年三月,洪秀全在玉兰树下颁布《永安破围诏》,设悬豚击鼓、埋线点炮空城计乘夜冒雨突围,先锋罗大纲奇袭古苏冲玉龙关天险,后挥师北出荔浦,直取金陵。
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11月10日,法国教士苏安宁(法国名伯多列,又译伯尔德尔(LEP?BERTHOLET》到永安州东乡蒙寨村宣传天主教。因强迫教民拆毁祖宗牌位,干涉地方行政,私设公堂审殴田厂村民李发秀兄弟,侮辱妇女,激起公愤,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闰三月初一日被民众追至程村们杀死,史称“永安教案”。事发后,法国政府多次照会清廷,要在永安州建天主教堂,并陈兵广州湾以武力威胁。永安人民在广西提督苏元春、防军统领马盛治及归田参将黄政球等全力支持下,再次挫败其阴谋。
1987年,国务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到蒙山视察工作。
1997年,为纪念太平天国革命146周年,太平天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蒙山召开。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及国内学者120多人参加。
2001年,为纪念太平军攻克永安州150周年,在蒙山(永安州)举办座谈会,邀请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梁超然、广西历史协会会长、教授及各市。县领导、学者100多人参加。

人口民族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永安州有人口61269人。民国17年(192年),全县12209户,总人口81423人。28年,18133户10.02万人。此后,至36年,全县人口均维持10万人,增长人数不多。1949年,全县人口97008人。1963年24535户110813人,是县历史上人口最多的年份。随后,全县人口不断增长。1975年,28345户151383人,自然增长率15.53%。。1985年,33625户171004人,自然增长率问.09%。。1995年48383户193905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1.6人,自然增长率5.26%c,少数民族占县总人口的16.1%。1996年,全县人口19.63万多人,汉族居多,瑶族占11%,壮族占7%,此外还有苗、侗、回等少数民族。2001年,全县有54137户19.8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8661人;自然增长率6.05%。。2002年,全县有197175人。有定居国外的华侨、外籍华人以及港澳同胞2588人。


自然环境地形
蒙山县四周群山环抱,境内丘陵起伏,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循江纵贯其中。县境东西宽43公里,南北长70公里。北部的新圩、文圩、蒙山镇及西河镇为3个小盆地。南部的黄村、汉豪、陈塘为峡谷地。
山脉 县境西连大瑶山。西北部的骛山,属萌诸岭山脉,海拔1104米,是全县的最高峰。东北部有鸡冠山脉,从荔浦县的猪头山起延伸经蒙山、昭平两县,成为两县的天然分界线。北部有白面山,西南部有百崖顶、大道岭,南部有高山岭。
河流 县内有大小河流159条,均发源于金秀大瑶山山脉和鸡冠山山脉等山系,其中较大的江河有24条。湄江是蒙山江河的主流,属西江水系,发源于大瑶山,由西南入境,流经新圩、西河、县城、黄村、汉豪、陈塘,下经藤县蒙江汇入浔江,全长107.50公里,县内流程86.86公里,水位最高为112.61米,最低为106.61米。主要的支流有壬山河、茶山河、瓦冲江、百合江、夏宜河等河流。
气候
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县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夏季长,酷热;冬季短,严寒期短,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为19.7℃,平均最高气温24.5℃,极端最高气温38.5℃(1971年7月22日),极端最低气温一4.5℃(1955年1月12日)。全县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02.03千卡/平方厘米,平均年日照总量为1581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1738.7毫米,最多为2529毫米(197年),最少为1138.3毫米(1958年)。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匀,雨季一般始于4月中旬,终于8月下旬。主要气象灾害有:倒春寒、冰雹、狂风。暴雨、寒露风、霜冻等。
土壤
全县分为水稻土、旱地土、山地土3个立类。水稻上有7个亚类,18个上属,43个土种,均宜种植水稻。旱地土多分布在村庄前后及河流两岸、河谷地带,是多种农作物适生地。但大部分耕作层浅,保水保肥力差。一般山地上以山地黄红土、山地紫色土、山地红土3个上属为主。
资源矿藏:有金、银、铜、铅、锌、硫铁矿、石英石、石灰石、重晶石、金刚石等。以重晶石、黄金、铅锌、红石、硫铁矿储量最丰富。
水产:鱼类有鲢、鲤、塘角、草鱼等10多种。
野生动物:较为珍贵的有山猪、山羊、果子狸、穿山甲、竹鼠、獐、獭、蜕、鹿、画眉、相思鸟、翡翠、寒鸡、竹鸡、鹤鸽、春丝鸟等,其中大鲵、穿山甲、白鹇、原鸡、大灵猫、小灵猫、水獭、麝、毛冠鹿等为国家级保护动物。
植物:森林植物有40个科72个属80个种,马尾松遍布全县,以松、杉为优势树种。自然繁殖的树种主要有:榕、樟、枫、柏、桐、泡桐、乌相等。人工营造的树种有:松、杉、按、油桐、油茶、肉桂、八角、竹类。果树有沙田柚、椪柑、橙、梨、桃、李、龙眼、枇杷、芭蕉等20多种。野生药用植物有山碴、金银花、罗汉果、绞股蓝等90多种。食用真菌类有木耳、香菇。草菇、凤尾菇、猴头菇等。药用真菌类有获警、灵芝等。
土地: 2001年,全县土地总面积12.79万公顷。其中农业用地2.26万公顷,占总面积问%,林地10.10万公顷,占79%;宜林荒地4000公顷,占3%;宜牧草地22327公顷,占1.82%;水域3707公顷,占2.9%,城镇、村庄、道路、工厂等用地2500公顷,占1.96%;石山44公顷,占0.03%。水能资源:全县水能蕴藏量为5.62万千瓦,可供开发量3.18万千瓦。已开发13930千瓦,占可开发量43.8%。可供利的水源年均总量为14.99亿立方米,耕地面积年耗水量只占19.5%。


经济发展商 业
清代,蒙山县商业初具规模,宣统三年(1911年),成立蒙山商会。民国37年(1948年),全县有商号760间。1951年,建立国营商业。1952年,始建供销社商业,国营商业掌握市场主动权。1965年,全县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分别为392.60万元和780.16万元,比1962年分别增长69%和47%。“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集市贸易发展缓慢,商品长期短缺,商业受到破坏。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充分发挥国营商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恢复和发展集体。个体和私营商业,促进了商业的进一步发展。1989年,全县集市发展到15个,市场总面积2.57万平方米,集市贸易品种1000多种,年集市贸易成交额5877万元。2001年,蒙山县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13亿元,城乡消费稳步增长,城乡消费品零售额1.62亿元。国有、集体、私营和个体商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4215万元、1397万元、1140万元和9480万元,全县零售贸易、餐饮网点2733个,从业人员3086人。
蒙山县的对外贸易,20世纪70年代前,出口商品主要为农副土特产品。80年代后,除土特产品外,增加了化工、五金、工艺品等。2001年,全县外贸出口283.80万元。

工业发展
1949年解放前夕,蒙山县工业主要是传统手工作坊,小手工业有458家,从业人员763人,总产值41.50万元。有一家12千瓦的火力发电厂。解放后,工业生产逐步发展。195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9.18万元,1956年,工业总产值108.32万元。1966年,有企业25家,总产值239.61万元。此后,工业生产不断发展,1973年,全县有企业50家,总产值782.12万元。1978年,发展至68家,总产值1573.24万元,比上年1370.76万元增加202.48万元,增长14.77%。此后,工业企业较快发展,1985年,全县工业企业有65家,总产值1872.00万元,比1984年1446.20万元增加425.10万元,增长29.44%。1989年,全县有国营工业企业门家,二轻工业企业7家,拥有食品、制药、造纸、机械、化工、印刷、电力、纺织、矿产开采等工业行业,工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白砂糖、穿心莲片、痔疮片、三蛇胆川贝露等产品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还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松香、木器、藤器、木制家具等也有外销出口。同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633万元。199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17亿元。2001年,工业总产值46762元。2002年,工业总产值51747万元。


农业发展
蒙山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是粮食生产,辅之以经济作物。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黄豆、红薯等,经济作物有甘蔗、桑、生姜。油菜、茶叶等。蒙山镇、西河、文圩、新圩等乡镇是粮食的主要产区。
1949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6.43万亩,粮食总产量2674.5万公斤,亩产101.20公斤。1952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7.19万亩,总产3320.39万公斤,亩产122公斤。其中,水田种植面积23.07万亩,总产量3056.53万公斤,亩产132.50公斤。以后,由于建筑水库、拓修道路、国家基建、私人建房等,耕地面积减少。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科学生产技术改进和良种推广,粮食生产逐年提高。1972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4.85万亩,总产量5748.88万公斤,亩产231.30公斤。1978年,粮食总产量5.64万吨。甘蔗、桑蚕、生姜、茶叶等经济作物均有较大发展。1978年,原料蔗年亩产超5吨,单产居广西首位。1984年,全县桑蚕总产量68.30万公斤,为广西之冠。生姜成为外贸出口免检产品。屯巴茶色泽翠绿油润,香味醇厚,系广西名茶之一。1995-1996年榨季,原料蔗总产量3.53万吨。1999年,粮食总产量10.41万吨,自治区验收为“吨粮县”。2001年,粮食总产量83540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847万元。2000-2001年榨季,原料蔗总产量5.654万吨。蔗糖生产成为蒙山支柱产业之一。2002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7.02万亩,总产量68973吨,亩产405斤。


林业发展
蒙山是林业资源比较丰富的山区县。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过量伐木烧炭及以后两次体制变动,使林业受到影响。但此后全县人民不断植树造林,尤其是经过4次飞机播种造林后,林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1972年,全县森林面积99.87万亩,森林覆盖率52.04%。
1979年,全县林业收入591万元,占全县农林牧副渔总产值3998万元的14.78%。1989年,林业总收入694万元,占11.28%。1995年,全县林业用地绿化率为93.l%,森林覆盖率72.75%。2001年,森林面积70880.70公顷,森林覆盖率75.84%,全县林业用地绿化率95.75%,实现消灭宜林荒山的目标,林业总产值4345万元。林副产品有松脂、桂皮、八角、茶油、竹笋、木耳、香菇等。2002年,全县有林面积101059公顷,林木蓄积量283.对万立方米。


畜牧水产业
蒙山县畜牧生产历来以养猪为主,养牛、马主要用于耕作劳役。1952年,生猪存栏1.75万头。翌年,全县畜牧水产业总收入424万元,占全县农林牧副渔总收入2309万元的18.36%。1958年,由于推行了“定肥保膘,超额奖励”的办法,生猪饲养量增多,存栏2.39万头。1961年,实行“以私养为主,公私并举”的政策,群众重视养猪事业。1965年,生猪存栏4.09万头;水库、池塘养鱼1284亩,产量5.27万公斤。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养猪事业发展较快,1979年,全县畜牧水产业总产值860万元,比上年总产值659万元增加201万元,增长30.50%。1985年,总产值1715万元,为历年最高产值年份。其中畜牧总产值1683万元,渔业总产值32万元。1986年,生猪存栏 19.45万头。特别是饲养猪花成为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蒙山猪花作为地方土特产,具有皮薄肉嫩、出栏快等特点,畅销广东、湖南、福建、广西等区内外50多个县市。1989年,全县畜牧渔业总产值1563万元,占全县农林牧副渔总产值6154万元的25.4%。2001年,畜牧渔业总产值49896万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43457万元。渔业产量4450吨,总产值6439万元。2002年,畜牧渔业总产值3.34亿元。

家禽生产
以鸡、鸭、鹅为主。20世纪50-70年代,均为群众家庭饲养,且多为自养自食,饲养总量不多。1982年,出现养鸡、鸭重点专业户。推广和普及科学养殖,家禽生产发展较快。同年,全县养鸡、鸭、鹅28.76万羽。此后,全县家禽饲养快速发展,2001年,全县养鸡、鸭、鹅389.60万羽。2002年,共有336万羽。


乡镇企业 1949年以前,蒙山县有从事竹藤、草棕编织,修造农具,烧制砖瓦等小手工场。1953年,全县副业总产值198万元。1956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农副业和私营商业逐步沿着集体化的道路发展,全县组建了26个手工业合作社(组)。1958年,全县有小手工业户349户,从业人员508人。同年,在“大办工业”的热潮中,社队企业增至840个。1978年,成立县社队企业局,全县有乡镇企业116个,从业人员2680人,企业总收入215.02万元。1984年,县社队企业局改称为县乡镇企业管理局,社队企业统称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很快发展成为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饮服务业四大支柱。1986年,全县乡镇企业有3353个,从业人员6858人,总收入1603.03万元。1995年,乡镇企业7832家,总产值8.08亿元。2001年,乡镇企业总产值9.26亿元。2002年,总产值10.37亿元。土特产品蒙山县的水稻品种“永安牙粘米”曾远销香港及东南亚等地。经济作物较著名的有甘蔗、桑、生姜、八角、茶叶。蒙山县玉梦冲矿泉水,以其水质甘甜清例、富含矿物质而闻名。1985年,桑蚕茧总产量79.45万公斤,年产量为广西之冠。蒙山生姜肉厚幼嫩,质量上乘,出口免检。屯巴茶为广西名茶之一。果类有沙田抽、柑、橙、柿子、板栗等20多种。1996年,文圩镇大明村的碰柑,在自治区水果评展会上获广西名优果金奖。


水 利
解放前,全县仅有10座小型山塘,总库容20.12万立方米,灌溉田地666亩。全县无防洪、排涝设施。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1953-1987年,全县投入资金2158.50万元,先后兴建古苏、瓦冲、茶山水库水利工程,合计库容7794万立方米。2001年,有效灌溉面积6710公顷。2002年,全县水库有10座,库容7651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733公顷。

财政情况 1952年,县财政收入主要有两类,一类为自行组织收入,含工商税、农业税、企业收入和其他收入4项;另一类为上级补助收入。同年,县财政收入68.95万元,支出56.95万元。1958年,县财政局管理财税、银行等。1959年,县财政收入144.39万元。此后,逐年增长。1969年,受“文化大革命”运动影响,财政收入128.02万元,比1959年减少11.34%。改革开放后,财政收入发展迅速。1979年,财政收入542.80万元。1980年,实行财政包干体制,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财政支出亦增多,主要用于教育、卫生、文化、政权建设、经济建设等方面1985年,设乡镇财政所,管理乡镇财政收支情况。1988年,财政收入2051.29万元。2001年,财政收入9186万元,支出9951万元。2002年,财政收入10047万元。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教育事业、卫生事业、文化事业等方面。税务清代,蒙山县征收麻地税,盐、木商税。民国时期,设有县稽查征处,办理税捐,苛捐杂税繁多。
1950年,县设税务局,实施新税制,开征税种11种。1953年,开展反偷税活动。1963年,打击投机倒把商贩,追缴偷漏税款,调整工商税。1978年,工商税收入增长较快。1998年,征收工商税3027万元。2001年,国家税收入1834万元,地方税收入186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48%和25%。2002年,全县税收(含国税、地方税)共3949万元。


金 融
清宣统二年(1910年),蒙山“同信”当铺开办。民国29年(1940年),成立蒙山县广西银行办事处,业务有汇兑、存款、放款等。33年,蒙山县银行成立,于解放前夕解体。1950年,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蒙山县支行,发行人民币。同年,全县存款6000元。1955年,发行新版人民币,以1:10000的比率兑回旧人民币,共收回旧人民币397.4亿元,发行新币4.58万元。县还先后设立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1986年,蒙山县成立保险支公司。1988年,全县储蓄存款余额2030.80万元,比1978年增长16.65倍;贷款余额2859.99万元。2001年,开办险种发展为55个,保费收入720万元。金融机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5555万元,全社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6162万元。200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0346万元。解放前,蒙山县的交通运输以湄江水道为主。民国历年(1926年),始修蒙山至荔蒲县路段。24年,县道公路总长对.68公里。1953年,成立蒙山航运站,1969年,结束水路航运。蒙山县有国道321线贯穿全境,经蒙山县境74公里,有黄村镇到昭平县城省道41公里。2001年,全县有公路4条,总长207公里。全县拥有车辆4024辆,其中,载客汽车93辆,普通货车和农用拖拉机3949辆,全社会陆运货运量56.64万吨,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7893.23万吨公里,旅客运输周转量11127万人公里。

邮政电信 明清时代,蒙山设有驿铺,主要是传递官文。清宣统元年(1909年),开办邮政代办所。民国3年(191年),开办永安二等邮局至解放。1952年,成立蒙山县邮电局,发送函件4.65万件。1966年为20.94万件。1976年为20.24万件。1987年,恢复邮政储蓄业务。1998年,蒙山邮电分营。2001年,蒙山县有邮政局、支局、所7个,邮路5条,邮路单程总长度105公里,全年函件18.75万件,包裹4300件,汇票5.67万张,订销报刊160.11万份,邮政储蓄余额1.23元。2002年,收发各类函件25万件。

民国23年(1934年),县城设置有市内交换总机1部容量12门,安装电话单机7部。1950年,县城有市话20门,桌式总机1部电话单机18部,市话用户9户。1969年,市话总机容量400门,电话用户265户。1990年,开通市内自动电话1000门。2001年,全县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04万门,市话用户9700户。2002年,全县电话用户1.60万户。

人民生活 1949年,农民人均有粮266公斤。1958-1961年,因受浮夸风和自然灾害影响,人民生活遭遇困难时期。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人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1985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年平均工资1018元,集体所有制职工年平均工资8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6元,人均有粮291公斤。1995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年平均工资4193元,集体所有制职工年平均工资334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69元,人均有粮370公斤。2001年,全县职工年平均工资73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85元。200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702元。

教育科技 唐朝建孔夫子庙。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置永安州,建学宫。清康熙五年(1666年)建书院,名为“众春书院”。十一年,再建明论堂,改善州内的书院堂舍设施。十八年,改“众春书院”为仕优园。四十七年,创复义塾为书院,名“湄江书院”。雍正二年(1724年)重修“湄江书院”。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湄江书院”并加扩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下令废除八股,“湄江书院”改成达学堂。明清时共有私塾8间。民国初年有私塾3间,民国24年(1935年)底私塾消失。解放后,1949年11月,全县仅有初中1所,简易师范1所,小学105所。
解放后,私立学校改为公立。1964年,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有小学343所,学生7274人;中学2所,学生500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全县中小学“停课闹革命”,教育质量严重下降。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抓好学校的基础建设和体制改革。1989年,有小学74所,教学点76个,学生19670人;高中及初中10所,学生7214人(其中高中854人)。1994年,基本完成普及初等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1999年,“两基”工作通过自治区验收。2001年,全县有高中1所,职中1所,初中10所,小学74所。在校中学生9607人(含高中),小学生23982人。全县教职11912人,其中高级职称43人,占7.5%;中级(含小高)603人,占34.4%;初级职称992人,占56.5%。

解放以来,蒙山的科技工作有较大发展。1959年,成立蒙山县科学工作委员会,主要进行科学选种、试种绿肥、灯光测报水稻虫害项目实验。1972年,成立县科技小组,科技项目增多。1974年,成立县科技局,以优选法进行技术革新试验,试验项目1307项。试制条烟乳剂等土农药和腐殖酸按等立农药的研究。工厂进行技术革新,改作模具,用一般钢代替标准钢,使工效比原来手工操作提高50倍,促进了生产发展。1978年,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至1990年,全县完成科研项目28项,其中国家级一项,自治区级12项,县级匕项。1979-1989年,进行科普宣传和科学培训计办班共226期;举办科技知识讲座298次,培训13443人;开办科技阅览室,有科技书籍300册,科技资料4700份。年接待读者1.1万人次。科技推广应用方面,1987年,全县共建沼气池1407个。1995年,。工程师陆永远对原沼气池进行改造研究,创建液压新型沼气池,荣获全国星火计划实施10周年暨农业科技攻关成果博览会优秀科技项目奖,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申请国家专利。2001年,全县共有语气池1.20万个。1978-2002年,全县获奖项目共20项,发表的科技论文、著作共巧篇(本)。
文化卫生解放前,蒙山文化发展缓慢。民国4年(191年)始有本地剧团。解放后,文化事业逐渐发展。1950年,县新华书店开业,同年设县广播站,1952年,成立县文化馆。1977年,设县图书馆,同年建电视差转台。1979年,乡镇成立文化站,村兴办文化室,形成群众文化网络。1982年,安装彩色电视转播机。1986年,书店个体代销点兴起,图书发行网遍及全县。2001年,全县有文化馆1所,乡镇文化站9所;县图书馆1所,藏书10万册,获文化部授予三级图书馆称号。县新华书店1所,发行点7处。县文工团1个,电视台1个,卫星地面接收站130多个,完成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发表文学艺术作品500多篇(首)。1995年,刁光全(笔名夏讽)创作的长篇小说恋土》,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明清时期,县内有民间郎中给病人诊疗。民国初年,始建县立医务所,有中医3人。30年(1941年),改称县卫生院,有医务人员12人,病床12张。解放后,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医疗设备不断增加,医疗服务网点遍布城乡。1949年11月,蒙山县人民政府设卫生院,有医务人员4人。1955年,全县卫生机构有7个,医务人员30人。1962年,有卫生机构17个,医疗卫生技术人员93人,病床总数sl张。1978年,全县有卫生机构13个,卫生技术人员237人,病床总数211张。1989年,全县有防疫、医疗、妇幼、保健等卫生机构14个,卫生技术人员323人,床位297张。平均每千人中有卫生技术人员1.77人。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村卫生所80家,乡村医生203人,其他卫生工作者391人。特别是县医院“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手术成功,标志卫生医疗技术跃上新台阶。2001年,全县有卫生医疗机构11个,村级卫生所79个;卫生技术人员393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200人,医院病床449张。至2002年,全县卫生医疗基础设施逐渐改善,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已拥有CT机、人工肾透桥机、高压氧舱,超声体外碎石机、彩色脑电地形图仪、多参数监护仪等先进设备。

体育 解放前,体育活动有舞狮、舞龙、抢花炮、游泳等。解放后,体育事业和群众体育活动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普遍开展早操、工间操、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象棋等体育活动。80年代学校体育趋向正规化。蒙山县被评为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县。1986-1989年,连续4年被评为自治区“推标”(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县。1988年,有1人次获北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老年组第一名。同年,有2人晋升为国家一级田径裁判员。1997年,县体育馆建成。同年,蒙山镇一中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至2001年底,全县参加自治区级以上比赛获名次的有71人次,获第一名的有21项次。2002年,县有体育馆1个,小运动场12个,灯光篮球场1个,篮球场80个,乒乓球台130张等体育设施。
旅游景点太平天国开国封王地。位于县城永安大桥东侧,是太平天国革命重要遗址,今辟为文化公园。内有永安州古城墙、武庙、玉兰古树、窨井土坑、太平天国诏旨令碑廊、太平天国文物陈列馆。城外还有东西炮台、南王冯云山指挥所;日址,均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鳌山宝塔。蒙山人旧称“文笔”,位于县城东南角,因宝塔建于山顶,山似巨鳌,故名。主塔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嘉庆年间(1796-1820年)续建,1985年重建,塔分五层,呈六角形,红砖钢筋水泥结构,每层各有塔檐,塔顶用琉璃瓦盖成,顶尖为莲花托葫芦形陶制品。各层檐盖,均装饰有绚丽多彩的图案。宝塔脚下的小山坡,有一清幽古寺——永安寺,寺内经声回荡,香火不断。每当夕阳西下,霞光照耀,百鸟归案,鳌山宝塔就显得分外娇挠,令游人流连忘返。

永安古榕。位于城北街头,三株古榕联成一体,覆盖着800多平方米的地面,巍峨耸立,形若巨伞,相传为宋代所植。最大的那棵,树围数十抱,甚是雄伟壮观,三棵大榕,盘根错节,虽经千载春秋,仍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古榕西侧,有一潭池,碧澄明净,清可鉴人。

龙潭瀑布。位于县城北去4公里处的石龙冲内,历来为蒙山八景之一。石龙冲纵深10余公里,龙潭位于冲内腹部,宽约半亩。游人入冲,转过九道山弯,便觉凉风阵阵,继而听闻轰轰之声。穿过茂林深处,忽然山开旷望,银光闪烁,一匹白练从天而降,如细雨纷飞,又化作团团白雾,升腾于悬崖绝壁之上,经阳光折射,一道彩虹时隐时现,映得四周古壁五光十色,令人们幻觉神奇。《永安州志》有诗赞叹此景日:“瀑布漏漏泻玉声,高悬匹练漾空明。何时结室龙潭衅,当看匡庐省远行。”

茶山湖。茶山湖指的是距县城北面4公里处的茶山水库。1975年,始建茶山水库,坝高62米,长200米,有效库容为6300万立方米,水库全长14公里,把瑶山林区雨水集储起来,形成平如明镜的山湖,群山倒映,水天一色。2000年新辟为旅游景点,游人到此处游览,有回归大自然之美感。

西炮台公园。西炮台公园位于蒙山县城西半华里的团冠岭上,原是太平天国起义军首领——西王肖朝贵镇守的西炮台遗址,2002年建成,占地71.36亩。公园山顶正中是烈士陵园,北边依山建起两堵半圆形的城墙,拱卫着两尊巨炮,公园东西两面的碑廊,铭刻着蒙山县历代名人和影响深远的事件。团冠岭上亭台幽雅别致,绿草如茵,花木满坡,登上山顶,蒙山县城尽收眼底。

长寿风雨桥。长寿桥,始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后几度重修。当年因穿越县城的湄江两岸多长寿老人,故湄江县城段又称长寿江,横跨在长寿江上的这座桥就称为长寿桥。此桥最新重修于2002年3月,全桥以绿色为基调,极具古色古香。桥的两端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全国书法协会主席启功分别书写的“长寿桥”名,桥的东端有武侠小说家梁羽生写的桥联。供人观赏江景、休闲小想、怕悦身心。

其余景点还有循江晚唱、玉梦胜景、龙家天堑等处。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